二十一世紀當代中國「最重要抗日根據地」,位在浙江東陽的橫店影視城是中國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每年橫店影視城都會接待許多劇組取景拍攝,從知名的影視作品《英雄》、《赤壁》、《尋秦記》到出現各種神奇台詞的抗日神劇都有。
在抗日題材影視作品蔚為風潮的 2014 年,光是橫店影視城就生產出了高達 3000 餘集抗日電視劇,據說一年橫店影視城內會擊斃 10 億個「日本鬼子」。在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出現的情況下,有許多臨時演員來到橫店影視城尋找表演機會,其中角色以扮演被抗日軍民擊斃的日本士兵居多。一旦進駐的劇組多了,臨時演員不免會不夠,因此就出現了來回穿插各路劇組擔任臨時演員的情況。之前曾在網路上突然爆紅的臨時演員史中鵬就是一例,他曾經因為一天之內在不同影視作品當中扮演被殺死的日本兵高達 8 次。

不過,一天「死」了 8 次的紀錄並沒有維持太久,史中鵬很快的便在農曆過年時,再次刷新自己的紀錄,一天內一共「死」了 31 次。因為過年時,有許多臨時演員紛紛回老家與親人團聚;然而,留在橫店拍戲的劇組並沒有跟著放假,因此更加需要這些穿梭於不同劇組跑龍套的臨時演員。有時候,甚至會在同一齣戲多次扮演日本兵,並呈現各種不同的死法,包括:衝鋒時被一槍打死、被手榴彈炸死、被炮轟死、被狙擊槍狙擊而死、被機槍掃射而死、身上綁炸彈後被炸飛、被刺刀戳死、被大刀砍死、肉搏時被掐死、墜崖而死。
從曾一天「死」了 31 次的史中鵬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抗日題材的作品得到了相當的反應,以至於吸引了各個劇組在橫店大量的拍攝類似題材。然而,所謂樹多必有枯枝,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的產量一旦多了,難免變得良莠不齊,因此出現了一些經典的抗日神劇橋段,例如:手撕鬼子、用手榴彈擊落飛機、「我爺爺九歲的時候就被日本人殘忍地殺害了!」。
抗日神劇之所以出現,在於抗日題材是主旋律,主題正確能夠通過審查,但為收視率,其間又加上腥羶色的元素,其邏輯有點像是商業的主旋律電影。(李政亮,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崛起)
隨著廣電總局對抗日題材的電視劇重新審查,並對過度娛樂化的電視劇進行修改,甚至停播尺度過大或是過於誇張的電視劇,這些抗日神劇的傳說也逐漸消失。
近年這一波抗日題材風潮大概在 2010 年前後出現;抗日題材作品的大量出現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不知道中國下一波抗日題材作品潮會出現在什麼時候,又是基於什麼原因而大量湧現呢?
[Mr. Yesterday]
本篇冷知識,取材及延伸自蔚藍文化出版,李政亮著的《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崛起》。
解讀大片時代的電影類型與市場現況
揭開中國電影軟實力的時代軌跡與特質
中國|拆哪|拆解影像讀中國
大片:一個中國土生土長的語彙。
人們把高成本、大卡司、驚人票房的好萊塢電影稱為「大片」。
現在,中國版大片已崛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