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有中文字幕,請按右下角齒輪→字幕→中文(台灣)開啟字幕觀賞。如果 YouTube 中文字幕因為天災人禍在未來無法撥放,或字幕壞了,備用字幕請至此: Amara.org。
說明:Thoughty2 (“42″ 的諧音,科幻梗) 是一個科宅私心覺得很有出息的冷知識報導頻道。
這位藍眼英國主持人,本名未知,操著英格蘭北部腔調,據說來自 Lancashire 一帶(北部腔,本人已腦粉)。原本也是從「30 個花惹發冷知識」「12 個嚇得你不要不要的都市傳說」一類主題起家,近一年遇到影音侵權被下架的危機,反而越挫越勇,改用正版的影片庫,也朝向每集一個核心主題的認真/吐槽型態轉形過去……大家支持下。
雖然口音會讓蠻多字很糊很不好聽懂,但幸好每集都有英語字幕 😉
_
太陽上升星座聽說是「貪婪」的科宅,對影片中的幾點補充一下
壹、關於羅馬圓形競技場
amphitheater 這個字由 amphi- 兩面, theater 半圓形劇場所組成。半圓加半圓等於一個圓,所以 amphitheater 一般譯為圓形競技場。但羅馬人蓋的競技場幾乎都不是圓形的,而是橢圓。
為什麼呢?沒有確定答案。不過網路上的英語鄉民有一個簡單的推測,我轉述,大家點評看看有理沒理。就是:既然是競技場,就會經常有兩方格鬥,所以長方型是基礎,才能容得下一個行伍列陣的空間嘛。
但,長方形的四個隅角常會讓弱勢一方打著打著……就退無可退。要是角鬥士太快GG,就滿足不了羅馬公民喜好的───漫長殺戮的迷人氛圍。所以為了讓鬥技場門票的 C/P 值提升到最高,將長方形場地弄圓,沒有角落等阻礙,便有利於鬥士追趕跑跳碰把鮮血灑得一地。於是場地便由長方形變為圓角矩形,再據一些建築師的美感,變為橢圓形,真是太合情合理了 (?)。
順帶一提,皇帝或高官一般坐在圓形競技場橢圓形的短軸處,視野最為開闊,是頭等席的概念。角鬥士或猛獸則是由長軸的兩端進場,可以想像兩方緩緩進逼,展現體魄、鬥魂、揮動閃亮亮的武器,群眾猖狂地喝采(「下好離手,下好離手!」「為卡麗熙而戰!」),營造出一觸即發的氣氛,原來鬥技場的形狀有這麼大的戲劇性考量?
但,這是歷史,實情才沒這麼單純。
現代考古學者利用空照圖、雷射測距等儀器,對各地的圓形競技場遺跡仔細考察之後,得到的結論是:它們的形狀其實不是橢圓(ellipse),而是蛋形(oval)!
怎麼回事呢?雖然古希臘數學家,例如被羅馬人一劍劈死的數學天才,敘拉古的阿基米德 (c.287-212 BC) ,已經對橢圓這種「圓錐曲線」的性質掌握得很透徹了,畫出橢圓不是問題。但用橢圓形蓋建築卻會有一大問題:橢圓的幾何性質不允許做出「同心橢圓」這種玩意。
因為長寬不相等,若我們將橢圓形的周長上的每一個點,垂直往內推一個相等的距離───例如像圓形競技場的一圈圈觀眾席般往內縮,最後內圈的「橢圓」的形狀會越來越扁,事實上它們已經不是橢圓形了,如下圖。

如果將橢圓等比例縮小呢?還是因為長寬不等,所以兩圈橢圓之間的縫隙也因此不等寬。準備建材方面會很頭大。所以,以建築工程技藝為傲的羅馬人選擇不這麼作,圓形競技場其實是「蛋形」(Oval)的。
小時候學英文我們一直以為 oval 是 ellipse 的同義詞,都指橢圓。但其實不然!「蛋形」是一種由多條圓弧線段連接起來的形狀,用途是用圓弧近似畫出一個橢圓形。高中工藝課,畫等角立體圖中的看起來是個橢圓的圓洞,就用到同樣的方法。
蛋形是用圓規分段畫出來的,不精確但很接近的「作弊橢圓」。作弊一下,可以讓施工的難度大幅降低,何樂而不為?詳細理由是蛋形的周長上,因為是圓弧嘛,曲率只有有限的幾個值,視分幾段畫而定,而橢圓的周長上曲率一直在改變!前者可以讓石匠用統一規模動工開鑿石材,畢竟這是電腦協助設計(CAD)和雷射切割機發明前兩千多年呀。圓弧形也會讓房間與觀眾席的形狀安排起來簡化許多,同心圓弧規劃起來容易多了!
所以,下次各位讀者有機會介紹義大利旅遊時,可考慮用這則冷知識開場:
你知道嗎?圓形競技場不是圓形,也不是橢圓,而是蛋形喔!

貳、關於拆船業
影片中提到,孟加拉約在 1980 年代接下「拆船業王國」名號,然而你知道嗎?「拆船王國」的前一棒,正是台灣的高雄港。
高雄港的拆船業是在天時地利匯聚之下興起的。天時指的是適逢產業政策轉型的風口、加上國際貿易供需鋼鐵出現缺口(機會之窗?!)。首先,1970 年代,台灣在蔣經國政府決策之下推動工業轉型,欲發展煉鋼、造船、石化等重工業,但這些工業所必須的天然資源,台灣可是一項都沒有。於是對早期煉鋼業來說,廢鋼材成了一大鋼料來源。但廢鋼材可不只台灣想要,是全世界都想要,而最大出口國美國,卻偏偏在此時緊縮廢鋼材出口。
供不應求價格就會飆升,需求正盛之下,政府甚至祭出優惠融資,助當時正成氣候的拆船業者進口更多廢船拆解。如影片中所說,廢船根本是鋼鐵與各種金屬廢料的寶庫,不過並非如影片中所說是以拆船服務收取傭金的現代作風,當時台灣是直接買下廢船,是更有賭博作風的行業,大有可能「拆一艘賺兩艘」,或相反的無利可圖數百萬元瞬間蒸發。
地利的部分是因為二戰間日本帝國的南進政策,把高雄港興建得極度好用,港深、潮差小又遮風避雨,良港無誤。但挺諷刺的是也因為如此條件,隨著金錢湧進的是髒汙───所謂錢會過去,污染會留下,還留下弄不好會氣爆的管路若干條,高雄人都說不要不要。更何況數十年間國際經貿、產業生態又有變化。台灣尚有世界數一數二發達的航運業,但港口本身面臨台灣海峽左岸無數「競品」港口的激烈競爭,也不再具有絕對優勢。煉鋼與煉油這一雙產業也沒了超能力,只留在這惹人嫌。簡言之,昔日的榮光已經褪色,變成高雄市民希望「翻轉」的「宿命」。和不少昔日風光過、闊氣過的產業一樣,高雄,咬牙奮力轉型中。(像造船業,轉型表現就不錯。)
參考資料:
《湮沒的輝煌─高雄拆船業的過去與現在》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謝翔宇、黄科瑋、王佑睿、李宗儒、歐真銘 指導老師:吳榮發、戴麗桑
〈復刻鹽埕.鋼鐵烙印-高雄五金街-拆船業〉高雄私立立志高級中學 [網頁]
民國 75 年,位在今天小港區第五貨櫃碼頭大仁宮廢船爆炸事件,壓垮拆船業的其中一根稻草 [Wiki][紀錄片]
國家地理頻道(高清中文)孟加拉的拆船業近況 [紀錄片]
參、南朝宋 末代皇帝劉準:「願世世無生帝王家」
美國總統高折損?嘖嘖嘖,中國皇帝可是有 44% 死於非命呢。
引述自新浪新聞〈高危職業:中國皇帝非正常死亡率有多高〉(趙勇著)
根據張宏杰《中國帝王的五種命運》一書的統計,“中國歷代王朝,包括江山一統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王朝,一共有帝王 611 人,其中,正常死亡的,也就是死於疾病或者衰老的 339 人;不得善終的,也就是非正常死亡的 272 人。非正常死亡率為 44%,遠高於其他社會群體。”
除了死亡率比較高以外,就是活著的皇帝,他們的生命質量也不是很高。因為經常處於高壓之下,所以中國皇帝出現人格異常、心理變態甚至精神分裂的概率較常人高許多。
如果說,有這麼一種職業,平均壽命 39 歲、非正常死亡率 44%、死亡方式多種多樣(有被親爹娘親兄弟殺死的,有死於老婆孩子之手的,有被自己手下送走的),你會願意幹嘛?
奴役全天下人的皇帝聽起來很爽,萬人跪拜,嬪妃三千,但帝國架構的金字塔中所有掌有權力的人都不是皇帝的朋友:權相、宦官、軍閥、外戚、藩王、內亂、外患。我們應該以一種人體奇觀的角度來看獨裁者這種生物,例如金正嗯或阿薩德,讚嘆呀,他們究竟是怎麼不發瘋的。
嘿,說到最危險的帝王,民風一整個窮兵黷武,建國歷史又充滿各種 hold 不住的突發情勢,羅馬帝國皇帝更是頂級苦命呢。根據一個愛好者統計,從西元 14 年(奧古斯都大帝登基)到西元 395 年(羅馬帝國分裂)之間的 70 個羅馬皇帝,只有 20 個死於自然因素,也就是病死或衰老。
也就是說,另外 71% 的羅馬皇帝都死於非命:包括謀殺、戰死、自殺、監禁中死亡、被後任處決……這還是只考慮曾爭奪帝位的勝者,姑且算最正統的一群選手,而那些擁兵自重欲爭帝位,後來敗者為寇的挑戰者───不意外的,全戰死或被處死了,並未計算在內。
更別說西元 395 – 476 年被哥德人上沖下洗的西羅馬帝國,或是在希臘苟延殘喘的東羅馬帝國,好幾度病危卻又千鈞一髮得復活過來,大部分時間都欲振乏力的那些皇帝了。
想當皇帝必須命很好?或者命極度不好?搞得我頭好暈XDD
_
這期就這樣,我們下次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