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葉,歐美樂壇開始興起所謂的「實驗音樂」。創作悅耳的旋律、振奮的節奏,彷彿成了當時其他流行音樂類型(例如爵士、搖滾)的責任;「實驗音樂」追求的是好聽以外、更新穎的創作手法和理念。
這些「成果不可預知的實驗創作」,諸如利用錄音技術將聲音媒材結合演奏、透過《易經》卜卦編曲、甚至是從頭到尾都沒有聲音的音樂等,雖然為音樂界催生出了許多新的想法,但每個時代都有所謂的保守人士,因此「實驗音樂」被冠上類似「音樂式原子分裂 (musical splitting of the atom)」的臭名,似乎是難以避免的。
就連當時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第三頻道(現在的 BBC Radio 3),也為了帶風向,透過廣播設計了一場「實驗」,但似乎並不怎麼成功。

1959 年夏天,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發表了他的第九號作品-為打擊樂手獨奏所作的《循環 (Zyklus)》,並且獲得廣大的好評。根據美國歷史學家 Michael L. Kurtz 的說法:
「這首樂曲帶動了為打擊樂創作的風氣。」(1992)
史托克豪森擅長的領域是「電子音樂」和「機率音樂」,後來都被歸類於「實驗音樂」的不同流派。而這首聽攏嘸、連樂譜看了也是黑人問號的《循環》,其實代表著整首樂曲是首尾相連的;打擊樂手可以從樂譜上的任何一個段落開始、並決定往左或往右演奏。這些設計的確符合「機率音樂」所強調的偶然性,由於不同演奏者就會演奏出不同的結果,不知道的人聽下來就好像在亂打一樣。
在這首《循環》獲得成功之後,1961 年六月,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第三頻道的播報員 Alvar Lidell 在節目中播出了一首曲目:波蘭作曲家皮托.札克 (Piotr Zak) 的《為磁帶與打擊樂所作的常動曲 (Mobile for Tape and Percussion)》。
播報員解釋這次的播音,是全國首播:1939 年出生於波蘭的作曲家皮托.札克,現在居住在德國。他早年的作品相當保守,但這幾年開始受到約翰.凱吉和史托克豪森的影響。這首《為磁帶與打擊樂所作的常動曲》,創作於 1960 年的五月至九月之間,透過精確而複雜的樂曲架構,給予演奏者相當大的即興空間。
雖然沒有明說,不過這首作品的確和史托克豪森的《循環》有著類似的風格。然而,當時的樂評家對這首樂曲,卻絲毫不留情面。當代樂評家 Rollo Myers 在「聽者」雜誌上發表評論,認為 BBC 播放這樣的曲目,是相當嚴重的決策性錯誤:
「根本不可能把這個稱為音樂!」
而另一位樂評家 Donald Mitchell 則是在英國「每日電報」中指名道姓:
札克先生的這些打擊樂、磁帶、口哨聲… 相當無恥,它們不是音樂的根本。這讓之後播出的莫札特《小夜曲》情何以堪?
或許「實驗音樂」受到樂評家嚴厲批評並不奇怪,但真正讓眾人跌破眼鏡的,則是 BBC 第三頻道在兩個月之後發表的聲明:波蘭作曲家皮托.札克,其實根本沒這個人!
原來,《為磁帶與打擊樂所作的常動曲》是 BBC 製作人 Hans Keller 和 Susan Bradshaw 的作品。他們透過剪接技術,將毫無意義的聲響結合在一起。
至於目的,就 BBC 發言人堅稱,為的不是欺騙大眾,而是一次實驗。後來,BBC 甚至製作了廣播紀錄片「皮托.札克的奇妙事件」,向大眾解釋:
「實驗音樂」如此晦澀難懂,和胡亂敲打的錄音帶沒有差別。我們只希望那些樂評上鉤,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會對這些胡亂敲打的聲音,給予高度評價。
多麼心術不正的理由。也還好當時的樂評確實給了這首樂曲嚴厲的評論,《為磁帶與打擊樂所作的常動曲》沒有達到類似驢子尾巴名畫《亞得里亞海的落日》的批判效果,也沒有對當時的音樂發展造成太大影響。後來,「皮托.札克的奇妙事件」被視為二十世紀最知名的音樂騙局之一。

隔年七月,一位屬名彼托.札克 (Pjotr Zak,拼法略有不同) 的七百字樂評,被刊登在「音樂時報」雜誌上。評論的對象,是史托克豪森當時(首演後隔了三年)才出版的《循環》總譜。
這份樂譜,根本無法告訴我們即興演奏,和類似我的《常動曲》實驗有什麼不同。… 反而是我的《常動曲》影響了史托克豪森,讓他後來才決定出版樂譜。當然,史托克豪森是不會輕易承認的!
這背後,又是誰在帶風向嗎?
[Mr. Friday]
參考資料
衛報:Don’t believe your ears: the best classical music hoaxes
維基百科:Piotr Z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