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好,國慶連假前陣子才剛結束,相信大家都知道中華民國國慶日是 10 月 10 日,但是中華民國的建立,除了 10 月 10 日以外,還有許多特別的日子,那為什麼中華民國國慶日會訂在雙十節呢?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義成功以後,湖北省宣布獨立,並在之後陸續獲得其他各省的響應。 12 月 18 日,革命黨人開始與以袁世凱為首的清政府展開南北議和,在談判展開之際,僅有南方十三個省宣布獨立,北方及關外的其他省分仍然掌握在清帝國手中。

雙方在上海租界內召開一連串的會議,北方的議和代表以唐紹儀為首,而南方代表則是伍廷芳等人。在雙方協商的過程當中, 12 月 29 日時由宣布獨立的各省所組織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進行了臨時大總統選舉,並選出了孫文和黎元洪為正副總統。臨時大總統孫文 1912 年 1 月 1 日時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它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第一個中央政府機構。

後來南北議和有了新的結果:孫文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支持清帝退位,便自行辭職,讓位給袁世凱。於是,袁世凱開始遊說清帝退位。 2 月 12 日,在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為首的一干大臣半勸說半逼迫之下,隆裕太后宣布接受臨時政府提出的《清室優待條件》,隔天溥儀發布《清室退位詔書》,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自此,大清帝國正式終結,也結束了中國自古以來的皇帝制度。中華民國也南北統一了。

中華民國的國慶日應該訂在哪一天?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武昌起義的 10 月 10 日,還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 1 月 1 日,抑或是中華民國真正全國統一的 2 月 12 日呢?對於這個問題,民國元年便有了相關的討論。

被選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後來將臨時政府自南京遷到北京,並在北京就職。民國元年 9 月時,袁世凱交付了紀念日相關諮詢案給臨時參議院,臨時參議院經過討論,並參考美國、法國的歷史以及中國的狀況以後,通過以武昌起義的 10 月 10 日為國慶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 1 月 1 日和全國南北統一的 2 月 12 日為紀念日的決議。在臨時參議院對政府諮詢案的回覆當中指出法國革命三次,政府數次成立變換名號,但是法國選擇以民軍起義的第一天,即攻破巴士底監獄那天為國節;同樣的,美國也有反英大會、選出總統華盛頓、政府組織完備之日等,很多日子可以選擇作為國慶日,但是美國也是以十三州宣告獨立的7月4日為國節。兩國都是以革命獨立之日為國節,因此應效法法美,將武昌起義的 10 月 10 日訂為國慶日,並將南京政府成立之日及南北統一之日訂為紀念日,作為國慶日之輔助。於是,從此中華民國便將國慶日訂在 10 月 10 日,並一路延續至今。

當初考慮作為國慶日的三個日子當中,除了現在的雙十國慶日以外,南京政府成立之日也還默默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每次我們跨完年,隔天的 1 月 1 日之所以放假,不是因為它是元旦,而是因為它是中華民國的開國紀念日。然而,當初由袁世凱一手所促成的 2 月 12 日南北統一紀念日則已經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