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食品可以吃嗎?

Posted by

你知道嗎?【基因改造食品可以吃嗎?】
‪#‎本日冷知識1276

20160804_222011
標榜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的醬油

食藥署最近大動作預告未來醬油將分成「釀造醬油」、「速成醬油」、「水解醬油」、「混合或調合醬油」等四種,Mr. Thursday Jr. 期待之餘不禁也在購買醬油時多注意了其成分內容。這瓶「屏東玉泰白醬油」標榜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讓我想到最近大打廣告的義美豆漿也標榜使用了「非基因改造黃豆。日常生活中似乎常聽到「非基因改造食品」,但究竟什麼是「基因改造食品」呢?

 

1983年,科學家發現具有抗藥基因的土壤桿菌 (Agrobacterium) 感染菸草時,會將抗藥基因一併帶進菸草植株中,使得之後培養的煙草也具有抗藥基因,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基因改造的作物。後續的研究利用這種技術,讓植物帶有各種不同的基因,包括延緩成熟速度、更不易壓爛以便運送的基因改造番茄 (Flavr Savr);能夠抵抗病毒感染的煙草;增加維他命含量,營養價值大增的黃金米 (Golden Rice);具有抗除草劑能力的黃豆 (Roundup Ready Soybean);或是可產生對害蟲有害的物質、能抗蟲害的棉花 (Bt cotton)。基因改造的方式包括從外面引進其他物種的基因,或僅僅只是開啟或關閉植物的某種基因,強化植物本身的特性。

20160731_220836
標榜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的豆漿

基因改造作物似乎給人類帶來很多好處,但隨著使用增加,人們慢慢發現基因改造作物的問題:例如具有抗除草劑基因的黃豆可能會增加農民對除草劑的依賴,儘管作物都經過農藥殘留檢驗,但大量使用除草劑卻可能會汙染水源與土壤。具抗蟲害能力的棉花仍無法對抗所有蟲害,導致部分昆蟲攝食後死亡、但他種昆蟲卻因為失去競爭食物的對象而大量增長,造成食物鏈失衡;攝食這些昆蟲的鳥類或動物也會因此改變攝食行為,改變族群生態。由於基因改造作物的高經濟價值,農民種植其他作物的意願會減少,導致整體作物的基因庫失衡。複雜的基因庫可以讓植物更有效地對抗嚴苛環境,當出現寒害、蟲害、霜害、水災時總是有一些基因能夠被篩選出來,成功抵抗惡劣環境;但當基因庫趨向單純時,植物就難以面對災害問題。

由於每次植物授粉時都會產生基因重組,增加基因變異的機會,但為了保留這些基因改造植物的特殊產量、抗藥性或抗蟲性,基因改造作物通常關閉植物的基因,減少產生種子的機會。有些公司或會利用基因專利保護自己開發的種子,防堵農民自行育種以維持基改作物種子的高獲利。在無法自行育種產生種子、只能向基因公司購買高價種子的情況下,如果基改作物無法耐受天災蟲害而導致產量直落,收入銳減,農民將無法負擔次季的耕種成本。紀錄片《苦澀的種子 (bitter seeds)》裡提到:在印度,每30分鐘就有一位農民自殺,多數都是因為無法負擔高額貸款而選擇結束生命。

健康方面,基因改造食物曾引起過敏反應報導、在動物實驗中也曾看到致腫瘤性的文獻,儘管目前人類使用基因改造食物是否會致癌仍有疑慮 (文獻多是在小動物身上進行,其餵食的量可能是體重的數倍,常人不容易食用這麼大量的基改作物),但我們應該謹慎思考並持續追蹤這些潛藏的問題。

圖片來源

基因改造作物有其優勢,這些作物擁有更多、更豐碩的產量與品質,在傾銷策略下,基改作物往往更為便宜,具價格上的優勢。儘管傳統育種速度緩慢,需要反覆試驗才能產生卓越成效,但作物基因仍有產生變異的機會、基因庫與食物鏈不易失衡、農民擁有種子的栽種權,不會受到企業的壓榨,農業才有永續經營的可能。美國近年更通過了基因改造的鮭魚,除了農產品外,我們未來可能面對的是越來越多的基改動物,

也許某天,我們能到速食餐廳點一份基改食物全餐:包括基改牛肉堡、基改炸雞塊 (酥脆外皮來自特殊筋度調整小麥粉)、基改馬鈴薯條與基改玉米糖漿可樂。

基因改造食物是否一定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威脅或未知數,我們期待企業與政府持續為我們追蹤與把關。其實基改食物的初衷也是希望可以提供更多良好的食物,或解決糧食不足、或提供某些農業困境一個的解決方法,只是後面潛藏的利益往往改變了研究的初衷。

希望讀者選購各種產品時都能思考這些商品背後支持的農業與經營理念,在衡量口袋深度的時也想想我們的下一代。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產品,避免人力壓榨,或許,也更為健康。

我們不需要害怕基改食物,只要持續關注我們吞進的每一口食物。

選擇,就從手上的這瓶豆漿或醬油開始吧!

我們選擇吃去的食物其實都影響整個生物鏈呢!圖片來源

[Mr Thursday Jr.]

 

Ref:
1. 衛福部食藥署預告包裝醬油標示規範草案
2. Wiki: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Controversies
3. 基改作物和傳統育種有什麼不一樣?
4. 台灣無基改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