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蔡英文道歉看你所不知道的原住民加分政策

Posted by

暑假已然過了大半,每逢八月的第一個禮拜正是許多高中畢業生戰戰兢兢等待放榜的日子,雖然脫離了學生的身分許久,但這個時節總會讓南島日想起多年前的一樁往事:

「南島妹,放榜囉,你考得怎麼樣啊?」

『阿伯,我學測之後就已經申請上學校了啦。』

「對啦,真羨慕你耶,可以加分上O大,哪像我們家XXX都沒這麼好耶。」

『咦?沒有啦,我不是用加分的啦……』

「沒加分?怎麼可能?你們原住民考試不是都會加分嗎?」

『但是……』

U12164P31DT20150813072145

以上的對話在我們某些讀者們心中,不曉得有沒有似曾相識之感呢?或者,你也曾經對身邊原住民族同學有類似的疑問與猜測——

究竟原住民考試加分政策是怎麼回事?
這是一種不公平的特權?還是一種齊頭式的補償
恰好昨天是台灣的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總統蔡英文罕見地以國家元首身分,為著過去政權與不同時期的移民對原住民族長久以來不平等的對待,來向原住民族鄭重地道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談跟這場道歉大有關係的這個話題吧!

20160801-104931_U6942_M180994_f71f

根據資料,今天原住民學生能夠以加分的方式進入大專教育體系,依據的是『特種身分學生成績優待』辦法,這是一項針對台灣升學體制所制定的特別法規與行政措施,在這項法規下,能夠享有成績優待者其實不僅只是原住民,同時也包含了具有以下身分者:

1.政府派赴國外工作人員子女

2.參加國際性學科或術科競賽成績優良學生

3.運動成績優良學生

4.退伍軍人

5.僑生(主要為台僑)

6.通過蒙藏語測驗且具有台灣戶籍之蒙藏考生

7.外國學生

8.重大災害地區

也就是說,原住民籍的學生以及具備以上任一項身分者,皆可在高中、大學升學管道中獲得一定比率的加分優待,而這項成績優待幅度最高可達33%。(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其中原住民族學生的優待加分法源來自1998通過的《原住民族教育法》,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之規定,

政府應依原住民之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之民族教育權,提昇原住民之民族教育文化

因此制定了此法保障原住民的教育、升學等權利。不過早在這項法規設立之前,原住民籍的學生也享有加分的優待,當時是根據1955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頒布的《蒙藏學生在臺升學臨時辦法》,當時將原住民籍學生視為與蒙古、西藏相同的「邊疆地區」身分,立法與優待目的則是為了加速原住民「漢化」與「融入漢人社會」,並於此同時推行國語政策,勢在剷除日治時期的日語基礎、同時消弭部落固有母語,全然不同於1980年代後因原住民權利運動興起、以保障原住民文化為出發點的《原住民族教育法》立法思維。

看到這裡,也許還是會有讀者困惑,當時原住民沒有漢化又有什麼關係,需要用加分幫助他們漢化?而且漢化不好嗎?為什麼後來還要再立一個目的全然相反、以恢復原住民文化為主旨的教育法做為加分法源?

maxresdefault

讓我們來看看8/1台灣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時,蔡英文總統向原住民道歉時怎麼說:

「台灣這塊土地,400 年前早有人居住。這些人原本過著自己的生活,有著自己的語言、文化、習俗、生活領域。接著,在未經他們同意之下,這塊土地上來了另外一群人。
歷史的發展是,後來的這一群人,剝奪了原先這一群人的一切。讓他們在最熟悉的土地上流離失所,成為異鄉人,成為非主流,成為邊緣。
一個族群的成功,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其他族群的苦難之上。除非我們不宣稱自己是一個公義的國家,否則這一段歷史必須正視,真相必須說出來。然後,最重要的,政府必須為這段過去真誠反省,這就是我今天站在這裡的原因。
‧‧‧‧‧‧
荷蘭及鄭成功政權對平埔族群的屠殺和經濟剝削,清朝時代重大的流血衝突及鎮壓,日本統治時期全面而深入的理番政策,一直到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施行的山地平地化政策。400 年來,每一個曾經來到台灣的政權,透過武力征伐、土地掠奪,強烈侵害了原住民族既有的權利。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
原住民族依傳統慣習維繫部落的秩序,並以傳統智慧維繫生態的平衡。但是,在現代國家體制建立的過程中,原住民族對自身事務失去自決、自治的權利。傳統社會組織瓦解,民族集體權利也不被承認。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原住民族本來有他們的母語,歷經日本時代的同化和皇民化政策,以及 1945 年之後,政府禁止說族語,導致原住民族語言嚴重流失。絕大多數的平埔族語言已經消失。歷來的政府,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維護不夠積極,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
台灣號稱「多元文化」的社會。但是,一直到今天,原住民族在健康、教育、經濟生活、政治參與等許多層面的指標,仍然跟非原住民存在著落差。同時,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視,仍然沒有消失。政府做得不夠多,讓原住民族承受了一些其他族群沒有經歷過、感受過的痛苦和挫折。為此,我要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

(以上部分節錄蔡英文總統向原住民族道歉全文)」

 

讀到這裡,不知道是否能稍稍解除讀者的疑惑?

1980 年代解嚴後正是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時期,長久以來處於社會邊緣、政治經濟教育弱勢的原住民權利也開始受到關注,在許多原運團體以及相關社運人士的努力下,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傳承與認同的重要性、獨特性開始受到重視,除了廢除過去具有歧視性、地域不盡正確的「山胞」稱呼外,政府與社會也逐漸認知到漢人主體文化加諸於原住民文化上各種有形、無形的霸凌與宰制,以及因之而來各種政策與制度的不平等和不適應之處,逐漸開始修改各種相關法令與規定的內涵。在這樣的脈絡下,《原住民族教育法》也才在 1988 年後逐次的立法中有了當今的面貌。

過去,具原住民身分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大學的升學過程中,可以依考試分數再加上25%的成績作為升學考試成績依據。而後,為了保障、鼓勵原住民母語的傳承與推行,若通過族語檢定認證者可以在基測、指考成績加分達35%,且沒有通過族語檢定者的加分,採逐年下降方式優待。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對未通過族語檢定的原住民學生加分優待至2013年止,已降低至加10%。而學測的部分,雖不予加分,但原住民學生可以享有各系所設立的原住民保障名額,意即在不占據一般生名額的情況下,各校系可再多錄取具原住民身分符合系所門檻的學生。也就是說,在今天日益多元的升學管道下,有許多原住民學生不必全然依據加分優待、而是選擇更適合其性向、學習背景的方式繼續升學,因此不是所有的原住民生都是藉由加分進入中高等教育體系

不過,原住民升學加分這樣的政策,究竟在翻轉資源不平等、族群不正義的問題上有什麼樣的效果,至今仍眾說紛紜。

雖然藉由加分的方式,能夠使長期以來處於社會、經濟資源弱勢、諸多權利被剝奪的原住民得到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進而在日後的經濟與社會地位上帶來優勢與改變的可能,似乎稍稍補償了一些過去的不平等處境。但由各項數據仍然可以看見,國立大學的原住民籍生仍只有相當低的比率。

而漢人與原住民在健康醫療、社會經濟、教育程度上到今天依然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原住民族群中部份的文化認同與語言傳承甚至仍在逐年下降。這些問題顯然無法單靠憑使原住民學生藉考試制度進入高等教育體系得到改善,在更現實、激烈的民生面向,原住民學生與其家庭、乃至於所處的部落、社會群體其實都仍須面對艱難的處境。

而加分制度的公平性,也逐年受到輿論的檢視與討論。原因在於隨著社會日益進步、漢原人口日趨密切的交融、影響,有越來越高比例的「都市原住民」出現,以及少部分因各種機緣屬於社會中產階級以上的原住民學生,他們享有了比偏遠、貧困地區的漢人學生更優異的社會資源,卻仍受加分優待政策的保障,有許多人對自身文化一問三不知,更有甚者藉著改姓以取得原住民優待身分而擠進升學窄門的新聞也時有所聞。

這些現象所反應的矛盾及制度不完善之處,常常回過頭來成為一種負面標籤,普遍加諸在各個原住民身上。究竟這樣齊頭式、缺乏共同輔助機制、文化政策的加分優待,給予的是支持鼓勵、還是尷尬與難堪?一路背負著加分標籤、懷疑眼光的原住民學生在進入高等教體系後,能夠為自己的文化做的又有多少?

於此同時,整體社會對原住民歷史處境的脈絡認知、文化的認識是否有所成長呢?

原住民加分政策的議題每年都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討論,從過去為了統治者方便與文化沙文主義下所推行的同化政策取向,到今天逐漸以原住民主體角度所設立的法令機制,我們若細細檢視,其實都可以看見這當中同時存在的進步以及缺陷。單只藉由分數的增長、門檻的開放,似乎不能夠全然改善原住民文化在以漢人文化為主的社會相對弱勢的情況,如同單單以考試作為檢視學生優劣與學習能力強弱的方式,也無法改變現行教育現場的問題與貧脊的學習方式。如果整體社會對這座島嶼上最早住民僅有扁平的、刻板的認知,既不瞭解原住民族群的過去,也不認識原住民千百年來孕育、成長出的豐饒文化,又如何談及真正的尊重和接納,進而如何在與之相關的公共議題上感同身受、理解族人的立場?

或許,我們能做的就是以蔡英文總統原住民道歉做為一個探究答案的開始——為什麼要道歉、道歉了以後,在各樣原住民事務上,你我能夠做些什麼?除了加分政策這樣一個不盡理想的補償作法之外,維護原住民文化最好的方式可以從哪裡開始?我們如何督促監督政府的改革與創新作為?

10554040744_2b537ce121_o

而關於元首帶頭向原住民道歉這件事,其他國家在族群議題上的作為也可以成為台灣的借鏡,如同澳洲總理為著失竊的一代道歉、近來甚至向原住民歸還了上萬公頃的土地。無獨有偶,美國、加拿大、紐西蘭也都曾為統治掠奪與白人文化霸權等種種問題向原住民道歉、制定新的法令、改善固有以統治者角度出發的制度。台灣如今也開始走上這樣和解的道路,但是整體社會準備好了嗎?對於這樣道歉背後的理由與影響力,又有多少的理解與批判力呢?

每日一冷習慣給予我們的讀者意想不到的答案,不過在這個議題上,南島日也陷入了沉思。寫/讀到這裡,或許我們能這樣問自己:台灣這樣一個多族群共生共居的島嶼,目前呈現的文化樣貌、歷史教育有真實地反映了其上居民的族群組成與生活情況嗎?我們又期待著這塊土地呈現出甚麼樣的文化榮景呢?南島日暫時也沒有答案,但仍相信答案一定會逐漸浮現在你我持續關注、努力各種社會議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