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對於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印象,僅限於歷史課本上提到的那幾句。是的,他是二十世紀音樂的代表人物、前衛音樂的先驅者。芭蕾舞劇《火鳥》讓他在二十八歲時,一夕成名(不是燃燒吧火鳥啦!)。不過三年後演出的《春之祭》,卻因為和聲效果對當時來說過於前衛,加上劇情野蠻荒誕(獻祭給春神的少女必須跳舞跳至力竭而死),引發音樂史上最有名的暴動。(影片支援)
據說在當時,觀眾席喝倒采的音量蓋過了樂團的演奏,編舞者必須在側幕打拍子,才能讓舞者繼續演出。最後,這場騷動必須出動鎮暴警察才得以壓制,而史特拉汶斯基也狼狽地趁亂逃出,以免被失控的觀眾圍毆。短短三年,史特拉汶斯基經歷名聲的大起大落,話題不斷。外界也開始對於這位剛出道的音樂家,有著「反骨」的印象。也因此,當下面這張相片流出之後,許多人不疑有他:「這個傢伙,終於也有吃鱉的一天啊!」

時間來到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而當時已經定居美國的史特拉汶斯基,感受到國際間複雜的情勢。因此,他決定藉由音樂,向美國所象徵的自由、民主致意。他說:
在這麼艱困的時期,我只希望能為這個國家盡一分綿薄的愛國心!
因此,當年在1月15日於波士頓的一場音樂會中,史特拉汶斯基以擅長的管弦樂技巧,改編了美國的國歌《星條旗(Star Spangled Banner)》作為其中一首曲目。不過,這一次的演出,又讓保守人士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原來,史特拉汶斯基以自己的風格,在這首《星條旗》當中加入了一組「屬七和弦」(dominant 7th chord, 影片1:30處)。對於現代人來說,這麼一組和弦可能經常聽到,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不過在那個年代,對於聽慣了傳統《星條旗》的聽眾來說,這組和弦簡直讓他們芒刺在背。雖然不至於引發暴動,但因為事關「國歌」,所以也驚動了波士頓警方。
當時波士頓警方搬出了聯邦法律,鄭重地警告史特拉汶斯基:美國國歌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如果再犯,輕則科處一百美元的罰金,重則可依麻州州法逮捕。史特拉汶斯基雖然沒有被警方逮捕,但也只能摸摸鼻子,將這首《星條旗》從之後的演出曲目中刪除。
「什麼?所以史特拉汶斯基沒被逮捕?」
是的。史特拉汶斯基被逮捕,其實只是近代音樂史上相當有名的「都市傳說」。注意到了嗎?上面那張看似被逮捕的相片中,板子的第三行寫的明明是「4 15 40」,可見這張相片是在1940年4月15日的時候拍的。而史特拉汶斯基在1939年來到美國並且試圖成為美國公民,有人認為這張相片只不過是申請護照的證件照罷了,卻不知道為什麼和後來1944年的《星條旗》事件扯在一塊。
至於史特拉汶斯基改編國歌而被警方警告,雖然確有其事,但歷史終將還給史特拉汶斯基一個清白。事後證明,波士頓警方誤解了當時聯邦法中「篡改」的意思。只要沒有將《星條旗》混搭其他音樂,或更改《星條旗》的作用(例如作為舞曲或行進時的配樂等),史特拉汶斯基改編的《星條旗》當然不算違法。
既然是合法的,史特拉汶斯基改編《星條旗》的故事,是否也代表了一位外國音樂家對於民主國家應「包容不同聲音」的訴求?
[Mr. Fr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