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歌代用國歌的濫觴──來自於萬鴉渡中華學校的電報

Posted by

1928年10月8日,戴季陶在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常會第173次會議上提議本黨應該制定黨歌;而孫中山1924年時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中的訓詞有部分合乎黨歌歌詞,希望能夠將那段訓詞作為黨歌歌詞,並公開徵求歌譜,最後經由委員會進行審查。

戴季陶(圖片來源)

在公布徵集辦法的11天內,一共徵集到了一百多件歌譜,經過審查委員會審查,最後有四件進入決選。同年的12月28日,最後雀屏中選的是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科主任程懋筠的作品。1929年1月1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90次會議中決議採用程懋筠所譜的曲作為黨歌。

在同一年的總理逝世四週年紀念大會上,這首由程懋筠譜曲,孫文填詞的中國國民黨黨歌第一次正式使用。

而在討論黨歌的過程中,也不乏希望能夠製定國歌的輿論出現。不過,中國國民黨遲遲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1930年2月24日,位在印尼的萬鴉渡(Manado,美娜多)中華學校以電報詢問國民政府:以何為國歌?過了四天,一直沒有收到回覆的萬鴉渡中華學校又再次發電詢問:能否以黨歌代替國歌?

萬鴉渡Manado

針對這個問題,在3月13日召開的國民黨第三屆中常會第78次會議做出了決議:在國歌未製定以前,可以黨歌代用。3月20日,國民政府訓令直轄的各個機關在國歌製定以前,可以先暫時用黨歌代替。

中華民國國歌(圖片來源)

畢竟這是代用的國歌,因此教育部在之後也開始嘗試製定新國歌。行政院在草擬出《徵集國歌歌詞辦法》以後,在5月24日時下發給各省教育單位這項辦法。雖然在期限八月底以前就徵得了714件作品,但是教育部的審查國歌委員會在審查以後,發現多數作品仍有文字不夠淺顯、歌詞過於冗長、歌詞具有時間性等缺陷,因此延長了期限,希望能夠收到更多作品。不過,在期限過了以後,委員會在審查以後仍然不滿意,再次延長期限,然而依然沒有收到令委員會滿意的稿件。

這件事沉寂三年以後,教育部重新組織委員會來審查國歌,但是這個審查會再次不了了之,因此教育部再次製定國歌的計畫又以失敗告終。

1936年時,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提議以宣傳部、組織部、民眾訓練部、文化事業計畫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內政部、教育部代表以及專家若干人組織國歌編製研究會。在歷經三次會議的討論後,在10月8日的國歌擬稿初選第一次會議中,從十件作品當中,遴選出最後四首。不過,第二次會議卻遲遲沒有召開,宣傳部主導的國歌製定也中途而廢了。

1937年4月27日,宣傳部部長邵力子向中常會提交了1930年以來如何嘗試製定出國歌,但卻一直沒有順利完成的經過。1937年5月20召開的中常會決議由中央執監委員會常務委員、五院院長,另行審議編製。不過,在下次的會議中卻又出現峰迴路轉結果,在6月21日的會議中,國民政府正式公布以中國國民黨為中華民國國歌。國民政府後來大概是說:

現在黨歌的總理訓詞已經普及於全國,各個友邦也都很習慣了,如果現在重新製定,可能會強人所難。黨歌的意思包含得很廣,立國的根基都已經在三民主義之中。因此,請明定以現行黨歌為國歌。[1]

就這樣,國民黨黨歌就在國歌遲遲未能誕生的情況下,從代用扶正,以行政命令變成了中華民國的國歌。

不過,也因為當初僅僅用行政命令來規範,相較於法律位階的《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來規範的國徽與國旗,國歌是個相對好修改的國家象徵。

從當初的1937年到現在又過了80多年,出自於當時黨歌的國歌究竟對現在的社會大眾來說有多少接受度呢?需要製定新的國歌嗎?一定要有國歌嗎?國歌一定要有歌詞嗎?關於國歌的各種議題,還有賴我們繼續觀察下去。

 

[Mr. Yesterday]

參考書目:

《中華民國國旗與國歌史料》,台北:國史館,2002。

小野寺史郎,周俊宇譯,《國旗,國歌,國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1]原文如下:

關於國歌歌詞之編製,業經會同審查,僉以國歌之成,必有其歷史,現行黨歌,為 總理訓詞,自十三年以來,其始用於國民革命軍,其繼已普及全國,各友邦亦皆習用,今若另製,轉嫌生強。細閱教育部所選各稿,雖各有所長,而亦各有所短,已由國歌編製委員會加以簽註。現行黨歌意義,所包至廣。所有中國立國之大本,均已包涵於三民主義。其中吾黨二字,說者以為專指本黨而言,此為提議另製國歌之原因。惟吾黨二字,依廣義解釋,吾人同義。總理手創民國,即以其訓詞作為國歌,藉資全國人民之景仰,尤為正當。擬請明定即以現行黨歌為國歌。是否有當,報請鑒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