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盃足球的賽事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台北時間7月15日晚上將會舉行2018俄羅斯世界盃的決賽,將由法國對上克羅埃西亞。

在國際賽事,通常會在賽事進行前,演奏雙方的國歌(或是會歌),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法國國歌《馬賽曲》的冷知識,到時候大家可以一面觀賞決賽,一面回想起今天的冷知識。
1792年4月20日,當時正在革命的法國向「波西米亞及匈牙利國王」宣戰,過了數天,宣戰的消息傳到史特拉斯堡。
當天晚上,市政府與駐軍雙方的重要人物受邀到市長家中參加晚宴,在香檳以及氣氛的助長下,
被派駐在當地的工兵上尉約瑟夫‧胡傑德李斯樂寫下了《萊茵部隊戰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也就是日後的《馬賽曲》(La Marseillaise)。
它本身是一首一共分成六段的戰歌,主要訴求拿著武器的人民,包含了士兵、英雄及戰士,一同為了保衛子嗣與伴侶而戰,而所面臨的敵人則是奴隸、外國人、叛徒和國王。在第六段中,最後是以自由做號召,希冀能夠得到勝利。而再三重覆的副歌則是呼籲人民拿起武器前進!
這首充滿熱情而激昂的歌很快被大量傳唱,而在流傳的過程中歌名與歌詞也因為各個地區不同的情勢而有不同的變化。
在同年的七月,雖然路易十六反對,但是國會還是通過了從各省徵集兵員,在巴黎集結成用來加強國防的聯盟軍部隊。而當來自馬賽的聯盟人士向巴黎前進時,不僅大家人手一份歌譜,在沿途中,他們也不斷演唱這首歌,因此這支來自馬賽的軍隊也和這首歌產生了連結。這首歌的歌聲並未隨著人群來到巴黎而停止;在巴黎的日子,馬賽人持續傳唱這首歌,也讓這首歌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流傳,並被稱作《馬賽曲》。
在1792年底,《馬賽曲》得到了雙重承認,在法國國外,這首歌成為共和國的代表歌;在法國國內,這首歌成為了對抗反革命分子的大革命之歌。而隨著不斷傳唱,也發展出並非當初在史特拉斯堡原創的第七段歌詞。最後在1795年7月14日(共和三年獲月26日),國民公會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在過了七十多年後,大清帝國的改思想家王韜1871年在香港出版的《普法戰紀》中,首度將馬賽曲介紹進入中文世界,當時王韜所翻譯的歌名是《麥須兒詩》,而且歌詞還是文言文呢!


例如在常見的譯本中《馬賽曲》副歌中被翻作:
拿起武器,公民們,排好你們的隊伍!進軍,進軍!讓不潔之血灌溉我們的壕溝!
而在王韜的譯本當中,則是被翻作:
奮勇興師一世豪,報仇寶劍巳離鞘。進兵須結同心誓,不勝捐軀義並高。
在最初創作以後,《馬賽曲》走上了自己的道路,甚至在十九世紀成為關於民族、革命、追求自由運動的共同元素。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雖然陸續有其他歌曲出現,《馬賽曲》已經不再因為其地位而獨領風騷,但它依然以其他的方式出現在現代人眼前。

例如在披頭四的All You Need Is Love 的開頭就有用到《馬賽曲》的開頭,或是英超球隊阿森納的球迷歌曲 Good Old Arsenal 。
[MrYesterday]
參考資料:記憶所繫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