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巴西導演費南多・梅雷萊斯 (Fernando Meirelles) 推出讓觀眾瞠目結舌的處女作《無法無天 (City of God)》,一夜之間把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里約近郊的貧民區——上帝之城。
14 年後,已是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巴西電影人 費南多・梅雷萊斯,成為了里約奧運開幕式導演。電影中的其他人事物如今何在?上帝之城是否仍是那個被上帝遺棄的國境?

1960 年代,巴西政府將里約南邊的幾個貧民窟的住戶搬遷到近郊的 Jacarepaguá。新的社區在規劃時街道皆以聖經中人物及城市為名,最後便將這個新的城市喚作「Cidade de Deus」, 上帝之城。
將貧民窟遷出後,政治人物終於得到了他們期盼的「眼不見為淨」的效果,上帝之城和祂的子民很快就被徹底遺忘。一直到 2002 年的電影《無法無天》上映……
《無法無天》改編自在上帝之城長大的作家保羅・林斯 (Paulo Lins) 半自傳性的小說,描述自己和同伴如何在充滿毒品、暴力、死亡的貧民窟求生的經歷。於是,《無法無天》打破了巴西電影只關注美好事物的慣例,恢復了 1960 年代「巴西新電影」運動中的精神:把聚光燈打在那些巴西人口中的絕大多數——窮人身上。
電影在全世界引來各種讚譽,也無可避免地成為許多外國人認識這個國家的第一印象。被迫直視銀幕上/現實中的政府失能和腐敗,巴西人對這部電影有種愛恨交織複雜的情緒。連保羅・林斯自己都沒有意料到電影會帶來這麼激烈反應。
電影問世的同一年,代表左派參選巴西總統並成功當選的達席爾瓦 (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就曾表示:
「這部電影,徹底改變了我的公共安全政策。」
因此他在接下來七年執政當中力推多項社會福利政策,試圖改善貧困家庭處境。

而被電影《無法無天》翻轉命運的,是電影中的兩百名真正來自貧民區的小演員們。
導演費南多・梅雷萊斯從一開始就鎖定非職業演員。他的理由是不得不然:巴西雖然擁有非洲及北美以外最多的黑人人口,但當時完全不存在黑人的職業演員。他最終決定召募那些來自各個貧民窟的孩子。
電影殺青後,多數孩子一下子就把賺來的演出費花光光。飾演主角 Li’l Zé 的 Leandro Firmino 說他把錢拿去買了一部電腦,然後就破產了。其他的孩子則是可能買了毒品、滑板或是真的花在生活用品上。為了讓這些參與《無法無天》的孩子脫離貧窮和毒品的宿命,導演梅雷萊斯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的片廠及影視學校,讓這些孩子可以繼續學習影視產業技能。
這個學校就叫做:Cinema Novo(新電影)。
幾年前有部紀錄片追蹤了這些孩子的下落:有兩位闖進了國際影壇,有些還在巴西電影電視業浮浮沉沉、試圖走出自己的路,更多的則仍在貧民窟的宿命——毒品和暴力的邊緣掙扎著,或者因為毒品或者因為搶劫被逮捕。其中也有演員可能已經死亡。

另外一個被扭轉宿命的,是電影的另外一個主角:「上帝之城」自己。
2008 年開始,巴西政府開始對幾個貧民區派駐所謂 UPP(Pacifying Police Units, 和平警察隊)。為了杜絕腐敗,這些警察是完全獨立招募並經過特別訓練。透過新的警察隊進駐並逐步排除幫派控制,那些過去被迫放棄貧民區的公共服務慢慢恢復,比如電力、衛星電視、醫療、教育等。根據官方的說法,UPP 進駐的成效十分驚人。2007 年上帝之城每年有八十件非正常死亡,2009 年在 UPP 進駐上帝之城後,就只剩下一件。
當然,也有一些改變是來自於社區內部的努力。
受到其他貧民區的社會實驗啟發,2011 年起「上帝之城社區銀行 (City of God Community Bank)」開始發行他們自己專屬的貨幣:CDD(上帝之城幣)。
根據先前的統計,上帝之城的居民把大部分的收入花在城外的消費。為了把消費留在社區中,改善家戶經濟狀況,社區銀行提供比較優惠的匯率鼓勵居民用「上帝之城幣」在上帝之城消費。
今天的上帝之城,可能少了幫派、毒品,但仍舊在與貧窮努力對抗。
[葉郎]
延伸閱讀
《無法無天 (City of God》預告
《無法無天:十年後 (City of God: 10 Years L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