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_embed_post href="null/" width="null"/]
有上過公民課的讀者,應該都聽過:中華民國是立基於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民主共和國,而且憲法明文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但你知道嗎?中華民國不但曾有「大總統下令任命公爵」的事件,甚至今天都還有個世襲官職:「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奉祀官」?這是個專門拜拜的官員嗎?為什麼號稱民主共和的國家會有專門祭拜「大成至聖先師」的官職呢?這就要說到中國歷代政權與儒家傳統的關係了。

(圖片來源)
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創始者孔丘(孔仲尼,也就是著名的「孔子」)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享有極高的地位,「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聖之時者」等稱號都顯示了後人對他的尊禮;中國歷朝各代的統治者除了對孔丘予以追封、追諡之外,也都優待孔家後裔以表尊崇。即使是尊法抑儒的秦始皇,也曾封孔鮒(孔子第九世孫)為「文通君」,此後直到唐代,孔家嫡系後裔幾乎一直都能在不同朝代享有公爵或侯爵的待遇。
北宋時因為朝廷尊孔子為「至聖文宣王」,而封其嫡裔為「衍聖公」(有繁衍聖裔之意),這個爵位就被孔家嫡系世代繼承,歷經明、清而不改。

空前絕後:唯一一個被中華民國元首任命的公爵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次年首位正式大總統袁世凱在《崇聖典例》中保留「衍聖公」的爵位,頗有繼承歷朝正統的意味。1919年(民國8年),第三十一代衍聖公孔令貽無子而逝;為了維持聖人血脈,其遺腹子孔德成將誕生之際,北洋政府出動軍隊護衛孔府,當孔德成出生時,政府甚至鳴炮十三響慶祝「聖裔不輟」,並在其滿百日時,由大總統徐世昌以大統總令任命為三十二代衍聖公,然而這也是中國最後一任的衍聖公。

出生三個月就繼承爵位,孔德成看似光輝降世,實則前途多艱。在西風東漸的當時,孔德成除了傳統家學,也學習英文等新學。但隨著五四運動等社會變遷,儒學傳統一再受到輿論的質疑和挑戰,甚至連知名學者蔡元培也主張政府應該廢止祭孔並取消對孔府的優待(這是去中國化!抓到了,蔡元培是綠的!)。1928年(民國17年,孔德成八歲),孔府以孔德成的名義請求政府取消「衍聖公」的爵位。1935年(民國24年),國民政府下令將「衍聖公」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位階極高,相當於部長等級,口語上常簡稱為孔子奉祀官)。

當時15歲的孔德成在南京繼任為第一位「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在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孔德成兩度離開山東曲阜,但隨著中華民國政府來到臺灣之後,這位孔子奉祀官再也沒能回到山東孔府。
「孔子傳人」在台灣
來到臺灣的孔德成與道教的張天師、佛教的章嘉活佛被中國民國政府視為其中華道統所在(剛好湊成儒、道、釋三教傳人),因此在艱困的時局中仍備受蔣介石總統禮遇。孔德成的兩個兒子都曾在成績不足的情況下,經政府同意保送政大、臺大兩間學校,當時還曾引起不少輿論。


隨著時代變遷,在民間抨擊(如李敖、柏陽)和政界異議(如尤清、朱高正)下,政府也逐漸縮減孔子奉祀官的相關預算,例如1998年裁撤台中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臺灣在二十世紀末還有「官府」耶!)、2008年將孔子奉祀官改為無給職。同時政府也順應時勢修改相關的規定,孔子奉祀官不限定由男性擔任,現行規定「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由孔子後裔承襲。」(〈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奉祀及紀念要點〉第二條)釋出了由女性擔任奉祀官的可能性。

到了今天,孔子奉祀官雖然不若以往地位尊榮、待遇優渥,但每年教師節在台北市孔廟舉行的釋奠典禮,仍然可以看到現任的奉祀官孔垂長與其他聖人後裔(如孟子、曾子的後代)在典禮中擔任要角。

讀到這裡,讀者們是否會驚嘆於這個古老家族超越千年的傳承?或者訝異於原來中華民國也有世襲官職的存在?如果政府有個專門祭孔的奉祀官,是否表示「儒教」是中華民國的國教?各縣市用公帑舉行的祭孔儀式,究竟該視為宗教祭典或是文化活動呢?歡迎各位讀者們歡迎在底下分享想法喔。
每日一冷我們明天見!
〔Mr.Nam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