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央政府遷臺初期,雖然從因為內戰失利而失去大部分的國土,但因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央政府將會反攻大陸,帶大家回家,加上在內戰中一敗塗地也和中國共產黨獲得大量學生的支持有部分關聯,因此當時的政府最早並不打算在臺灣重辦高等教育(怕。學生運動.jpg),希望等到反攻成功的那天再重新開始培養高等教育人才。
不過,隨著時間過去,「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理想遲遲未能實踐。
而政府也開始意識到即便回不去了,還是得持續培養高等教育的人才,否則無法滿足國家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需求,因此開始考慮讓一些國立大學在臺灣復校。1950 年代初期,當時全臺灣僅有一所國立大學,也就是原來的臺北帝國大學,戰後改制而成的國立臺灣大學。

1954 年時,教育部核准國立政治大學在臺復校,這也是在臺復校的第一所國立大學。
之所以會選擇政大作為第一間「復校」的大學,除了政府希望借重校友們的力量外,同時政治大學亦是培養中國國民黨幹部的重要教育機構所以自然是第一首選。
復校後,政大首先成立了成立行政、公民教育、新聞、國際關係研究所,以培養政府幕僚人員、三民主義師資、新聞與國際關係等相關人才。
接在政大之後,教育部又陸續准許了數所國立大學在臺復校,包含了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私立大學的部分則是陸續有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及靜宜大學等在臺復校。
不過,大多數學校其實在 1950 或是 1960 年代便已在臺復校。一開始都是先恢復部分院系所的招生與教學,而後才慢慢發展、升格改制。
不過,復校這檔事相信大多數讀者都還算熟悉,但令人吃驚的是最晚在臺復校的學校,竟然是遲到 1995 年才正式復校!
1995 年。雖然離今天已有二十多年,但相信對許多人來說好像是昨天的事情呢。這段時期,兩岸已經從戰後的武力衝突時期進入和平對峙時期(雖然隔年就試射飛彈表達他們的和平之意啦)不僅臺灣已經解嚴了,連金門馬祖地區也已經解除戰地政務,甚至就連中華民國也已經修過三次憲了。
究竟是什麼學校那麼晚才在重新在臺復校呢?

將將將將……答案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根據其網頁上的簡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特別強調東南亞區域研究、產學合作及推廣服務、培育僑界人才等發展重點;並致力於將強調前瞻性與國際觀的培養、兼顧科技化與人文觀的平衡、發揚中華文化與強化僑教功能等三項理念。
那暨南大學和華僑教育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呢?
那就得回到歷史的脈絡當中討論囉,1906 年兩江總督端方從外國考察憲政回國後,意識到海外有廣大的僑民可以經營,也為了教育更多的華僑,因此在南京成立了學堂。

端方從《尚書.禹貢》中,取了「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迄於四海」之意,將學堂命名為暨南學堂。
歷經民國初期的風風雨雨以後,一度因為無人主事而停辦的暨南於 1917 年復辦,並更名國立暨南學校,後來更在 1927 年時改組為國立暨南大學。
歷經漫天烽火,重新在臺復校的暨南國際大學仍然肩負著華僑教育的任務,也因此還能夠在其治校理念中看見這個延續許久的任務。復校時,為了和位在廣州的暨南大學做出區隔,特地在校名當中加上「國際」兩字,定名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最早在臺復校的國立政治大學和目前最晚在臺復校的國立暨南大學正好是一個對比,同樣是在臺復校的國立大學,不過,兩者之間竟然差了四十年之久!實在是讓人很驚奇的一件事情。
或許,之後還會有什麼國立大學在臺復校,不過,依照現在教育界的趨勢來看,應該很難再有什麼大學重新在臺復校了吧。
[Mr.Yester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