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讀者可能對「博覽會」、「書展」、「電玩展」這類型的活動早就習以為常,這種藉由展示來銷售商品或是形象的方式;最早的原型是歐洲的商業市集,隨著市集的規模擴大,商品的種類與參與的人群也愈來愈多,樣貌也逐漸成了我們熟悉的「博覽會」。
最早的世界博覽會是在1851 年,倫敦舉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又稱萬國工業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開始。這場世界性的集會,除了展示主辦國英國的國力外,更提供當時少有的國家之間的交流平台。時至今日,世界博覽會儼然是未來科技的展示場,探索各種可能性的實驗室。這樣的改變,可能忽視世界博覽會的一項特性:「與世界相遇的機會」。
萬國工業博覽會 圖片來源
只要持著票根走進會場,見識的不僅止於科技,你能夠親眼認識不同國家的人,及其文化。世界博覽會販售的,正是與世界相遇的機會。
不過你知道嗎?其實在更早的 16世紀,中國就曾經有很類似萬國博覽會的事件發生過。
當時,在亞洲南北兩端的朝鮮人與越南人得以相見;不僅如此,他們甚至也能見到日本、琉球,蘇門答臘、爪哇、暹羅等國度的人民。這個地方的名字叫做「北京」,也就是當時的明朝首都。
明朝北京城,圖片來源
仔細想想,從首爾一路胡志明市,直線距離就已經長達 3,500 公里遠(相當於在臺灣環島三圈多),要見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考量到朝鮮、越南兩方都必須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千辛萬苦後才能抵達天朝的首都北京。說起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這樣的邂逅在歷史上不僅發生過,甚至還不只一次。
例如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朝鮮使者李睟光(1563-1628)與安南國使臣馮克寬(1528-1613)就曾分別代表自己的國家率領使節出訪大明國而在北京相會。像這類來自異域遠邦的外交人員,聚集在北京的用心當然也不盡相同。不過可以簡單地這麼說,朝鮮與越南均是明朝「朝貢冊封體系」的一員。我們需要注意,各成員國與中國的關係,不盡相同,不能將當時的東亞世界,想像成「中國居中」、「萬邦來朝」的政治理想國。
朝鮮人所繪的〈天下總圖〉(局部),現藏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倒不如說,比鄰大明而居的周邊國家,出於政治算計或通商考量等原因,最終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選項。以朝鮮國(1392-1897)為例,這個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四鄰皆是強國,包含中國、日本與俄羅斯。在領土、人口相對較小的情況下,朝鮮的「外交政策」無疑決定該國的發展。因此朝鮮的開國者李成桂(1335-1408)政變成功推翻高麗王朝(918-1392)後,惦惦自己的斤兩後,他沒選擇脫離大明國獨立,而是向大明輸誠。
「朝貢冊封體系」?那是什麼?可以吃嗎?
其實朝貢也就是派遣使者來朝晉見,貢獻土物(就是當地特產啦)。冊封則是外國最高統治者的身分,必須由中國肯定承認。大明國就曾經冊封足利義滿(1358-1408)為「日本國王」,即使足利上頭還有個日本天皇;朝鮮王朝的李家則世代被冊封為「朝鮮國王」。

接受中國的冊封,履行藩屬的義務,是當時東亞國際政治的運作方式。
將目光拉回 1597 年的北京,這兩國使節的相遇,正是這種歷史脈絡下交織下的結果。這時朝鮮已臣服大明二百年,被視為是最忠貞的藩屬國。安南國剛經過一場政變不久,黎朝取代之前的莫朝(1527-1592)。因為安南內政的動盪不安,嘉靖皇帝朱厚熜下令取消「安南國王」的名號,而安南使節正是為此事前來,他希望能說服中國皇帝,取回封號。(您已重新獲得認證)。
李晬光與馮克寬不是唯二在北京尋覓機會的外國人,流連帝都的各國使節,有的希望維繫與中國的關係,有的則是盼望藉著這頭巨獸的力量回國干預內政。諷刺的是,這個最具政治色彩的都市,卻也意外地成為四百年前各國文化交流的平台,絲毫不亞於今日的世界博覽會。
大明國的官方語言是漢語漢字,因此使節團大都攜漢語譯官隨行,正使等級的外交人員更是萬中選一,是能夠賦詩唱酬,下筆成文,研習儒家經典的讀書人。藉著朝貢冊封體系的背景,以及漢字文化的傳播,為朝、越兩國搭起溝通的橋樑。
對於與馮克寬的相會,李晬光曾說:
「竊念我國去中朝甚遠,中朝去安南又甚遠,計其道途,則兩國相去,不啻萬里餘矣。」
(我家朝鮮到中國很遠,中國到馮家越南也很遠,這樣算下來我們真是不遠萬里來相逢 ?❤️?)
1597年,北京城裡專門提供外國使節住宿的「會同館」,朝鮮與越南使臣雖然語言無法相通,蛋藉著紙筆上的文字交談,問及兩國的歷史風俗,以及道里遠近,真的是還蠻浪漫的呢。(這份問答記錄在李晬光的《芝峰先生集》)
Bởi 李睟光(1563-1628) – [1], Phạm vi công cộng, Liên kết
四百年前,朝鮮人遇見越南人的捷徑是前往北京,搭乘名為朝貢的專機,利用中國,也為人所用。他們在此間尋求最大的利益,而這份現實考量,萌生出的是意外的文化交流。這是宏大的朝貢故事鮮為人知的一隅,我更傾向解釋為,一場四百年前的世界博覽會。
本篇冷知識,取材及延伸自秀威資訊出版吳政緯所著的《從漢城到燕京》。
16-18世紀,曾有那麼一群朝鮮使者,
他們穿越中韓邊境,交流白銀與布疋,
更透過當時的中國,掌握天下知識的核心。
他們是朝鮮的眼睛,站在這裡,眺望世界。
8/04(五)活動→由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