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話的第一個中文譯本

Posted by

讀者們好,相信大家對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以及他所蒐集而來所創作的童話故事集並不陌生。

許多世界知名的童話故事都出自安徒生手中,包括《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豌豆公主》《國王的新衣》。 1835 年,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 Eventyr, fortalte for Børn )首度出版;可是,要一直到二十世紀,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在市面上才開始出現中文翻譯版。

安徒生(圖片來源)
安徒生(圖片來源)

安徒生童話的第一個中文譯本究竟是哪時候出現的?目前主要的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是 1909 年周作人所翻譯的〈皇帝之新衣〉,收錄在《域外小說集》(在東京出版)。但該書初版時並沒有收錄〈皇帝之新衣〉,要到 1920 年的版本才有收錄此篇。

域外小說集(圖片來源)
2006年版域外小說集(圖片來源)

第二種是 1914年,劉半農發表在《中華小說界》〈洋迷小影〉。但這篇是將〈國王的新衣〉改寫成中國版的故事,雖然概念上雷同,但基本上故事線已經大幅變動,主角已經從虛榮的國王搖身一變成一個崇洋媚外的富家公子,不太能夠視為〈國王的新衣〉的翻譯。

中華小說界( 圖片來源 )
中華小說界( 圖片來源 )

第三個說法則是 1918 年陳家麟陳大鐙的譯本《十之九》,由中華書局所出的文言文譯本。

然而,上述的各種說法卻都不是最早的中譯本:最早的版本應該是出現在日治時期下的台灣。

早在 1906 (明治 35 年) 5 月 15 日,《台灣教育會雜誌》的「漢文報」上,就刊載了〈某侯好衣〉。但這篇〈某侯好衣〉並沒有署名,也沒有提及作者或是譯者。僅僅提到重譯泰西說部,即轉譯西洋小說。

1906 年時,台灣早已被割讓給日本。但因為台灣總督府尚未全面禁止使用漢文,因此坊間還看得到漢文。報上的〈某侯好衣〉為文言文,雖然以中文書寫,但其中仍可看到受到日語及台語的影響,以及出現一些今人比較無法判讀的字詞;例如:重複記號「々」、「任口呼虛」、「咄々哈々」、「被眾口惹了」、「唞唬」等。

在國立臺灣圖書館的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當中,還可以找到當年刊載〈某侯好衣〉的電子檔。

另外,還有一點也是相當有趣的,那就是作者姓名的翻譯。在周作人《域外小說集》中,他將安徒生翻譯為安兌爾然。而在劉半農《洋迷小影》,則是安徒生被翻譯成安德生氏。至於《十之九》,兩位譯者甚至誤植了安徒生的國籍,將丹麥安徒生,誤作為英國安德森。究竟,安兌爾然安德生安德森是如何變成安徒生的,可能還要繼續深入下去才能了解,一個外國的作家是如何被介紹進去中文世界的。

[Mr. Yesterday]

本期冷知識,取材自賴慈芸老師的《翻譯偵探事務所》。

戒嚴歷時38年,因為身陷「匪區」,許多譯者的名字被移花接木、張冠李戴……該是還他們正義的時候了。轉型正譯!現在開始!揭開台灣翻譯史上荒謬時代的面紗。

getImage

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台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
現正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