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1/9) 是菲律賓最重要的宗教節日─黑耶穌節,每年的這一天,成千上萬乃至百萬的信徒們都會蜂擁至「黑耶穌」的所在處─馬尼拉參與這場盛會,爭相一睹「黑耶穌」風采、向「黑耶穌」拋擲白手帕祈求祝福。
今年,也有百萬信徒齊聚馬尼拉,參與了這場從馬尼拉市的大檢閱台至奎阿波教堂(Quiapo Church)的「黑耶穌」遊行,盛況與熱度和台灣的媽祖遶境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報導,甚至有 500 多名信徒因為太熱切地想擠進遊行人群中央碰觸黑耶穌像而受傷,許多人需要進行血壓測量、到底這位「黑耶穌」是什麼來頭,為什麼黑,又為什麼如此有魅力呢?

故事要回到 1606 年 5 月,一艘自墨西哥揚帆的西班牙船艦,遠渡至 1521 年麥哲倫探險隊發現、及後於 1571 年被佔領、建城的菲律賓馬尼拉。
(圖片來源)
這艘船載著傳教士、軍人、平民與西班牙的遠東殖民夢,在重重汪洋中航向菲律賓。然而途中船隻不幸發生大火,最後於馬尼拉靠岸時,船上成員們驚喜地發現傳教士自墨西哥帶來的一尊耶穌像竟完好無缺,僅被燻黑,眾人紛紛在胸前劃十字感謝上帝保守,並且相信這尊耶穌像具有奧妙的力量。而這尊衣著樣貌都像西班牙人、被燻黑的耶穌像就這樣被供奉、保存在馬尼拉奎阿波教堂裡直到今日。歷經了西班牙殖民、美國統治、菲律賓獨立運動等時代的動盪,關於這尊被燻黑了的耶穌像的「神蹟奇事」也持續累積、口耳相傳,不論是像觸摸神像病得醫治、向其禱告獲得赦免與啟示、或是被黑耶穌悔改感召等等,都不斷為黑耶穌像增添了神聖與偉大的光芒,也逐漸在政治、宗教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下形成了黑耶穌崇拜活動。

說到這裡,你也許對黑耶穌有了些了解,但是你知道嗎,在 16 世紀西班牙殖民勢力進入今天的菲律賓以前,這個今天你我眼中多數講英語、處處橫溢著西方色彩的國家,其實也曾深受中國文化、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最早的華人活動紀錄可追溯至三國,及至明朝時,也有地方國王率領親族至中國朝貢,最後甚至歸化入籍。
十五世紀,隨著伊斯蘭文化強勢崛起,今日的菲律賓摩洛地區在西班牙殖民勢力進入前,也成為了泛伊斯蘭文化的一份子,直至 1571 年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建城、而後用西班牙皇子菲力普的名字將這個由上千個島嶼組成的國家命名為菲律賓至今,在天主教為主流信仰的菲國,仍有少數穆斯林,並且積極地爭取獨立當中。
延伸閱讀:【每日一冷:菲律賓人以前並不是菲律賓人】
建基於天主教殖民基礎上的黑耶穌信仰體系在益發動盪的時代裡成為信眾心中一個穩定而恆常的守護意象,年復一年地吸引著靈魂破碎、乞求平安的信徒們來到馬尼拉參與 1 月 9 號的黑耶穌節盛會。歷經波折後以另一種樣貌繼續存在的耶穌像,也許在某些程度上,與菲律賓多舛的殖民歷史、建國歷程有所呼應吧。
以上就是今天的冷知識,希望你喜歡!
【與大家好久不見的南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