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夏天的歌很多,這首你一定有聽過。(應該吧 XD)
這首描述夏夕夏景的爵士名曲「夏日時光 (Summertime)」,正是蓋希文 (George Gershwin) 除了藍色狂想曲之外,最有名的作品。1935 年,這首歌曲以詠歎調的形式出現在蓋希文的歌劇「波吉與貝斯 (Porgy and Bess)」裡面,演出後立刻獲得高度評價,並且開始被許多爵士樂手翻唱、演奏。至今,這首曲子成了許多人認識爵士樂的入門曲目。
然而對部分的長輩而言,這首樂曲最成功的翻唱版本,大概是 1970 年黃俊雄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當中,孝女白瓊的奔喪名曲「噢!媽媽」。
原本的慵懶嗓音換成台語哭腔,讓「夏日時光」這首原本帶有一點哀傷氛圍的搖籃曲,倏的變成了生離死別的哭孝場面。
當「雲州大儒俠」風靡一時,台灣觀眾也間接認識了爵士名曲。不過因為劇中角色深植人心,孝女白瓊甚至衍伸成民俗陣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喪葬禮俗「孝女白琴」,而「夏日時光」也在這一輩的台灣人心中,成了哭喪女的代表曲目。
夏日名曲成為追思名曲,你可能會覺得有些許的不吉利。那麼,在蓋希文創作這首歌曲的時候,又是怎麼想的呢?
當音樂學者探究「夏日時光」如此成功的原因,發現蓋希文在這首歌曲裡面運用了兩種音樂元素:黑人靈歌 (Negro spiritual) 和五聲音階 (Pentatonic Scale)。
黑人靈歌源自黑奴的聖歌,是藍調音樂的前身。儘管蓋希文宣稱整齣「波吉與貝斯」皆是自己的創作,沒有引用過去其他音樂;但我們知道,身為一個在美國出生的俄羅斯、烏克蘭猶太後裔,想要以爵士樂為創作重心,甚至是寫出以黑人為主角的歌劇,的確可能在潛意識中,以某首過去聽過的黑人靈歌作為譜曲的範本。
而上面的靈歌「沒娘的孩子 (Sometimes 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就是「夏日時光」的可能範本之一。這首曲子,曾經在 1927 年百老匯版的「波吉 (Porgy)」一劇作為最後一曲。八年後,蓋希文才以相同劇本推出歌劇「波吉與貝斯」。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懷疑:蓋希文的「夏日時光」中,其實引用了「沒娘的孩子」。只是,聽聽歌詞中要表達的含意,竟和孝女白瓊的版本有些許雷同。
至於五聲音階,則是許多民謠旋律的基礎元素(想想滄海一聲笑)。
和蓋希文一樣用有烏克蘭血統的加拿大籍民謠歌手 Alexis Kochan 指出,「夏日時光」和烏克蘭的一首搖籃曲「窗邊的夢 (Oi Khodyt Son Kolo Vikon)」十分相像。據她所說,烏克蘭國家合唱團 (Ukrainian National Chorus) 曾經在合唱指揮庫謝茲 (Alexander Koshetz) 的帶領下,於 1929 年(也有 1926 年的說法)前往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巡演。當時,據說蓋希文就在現場,並且對合唱團演唱的「窗邊的夢」留下深刻印象。
在新移民社區出生的蓋希文,是否藉由這首搖籃曲感受到血液中的烏克蘭精神,進而把他寫成詠歎調,我們並不得而知。但「夏日時光」略帶哀愁的旋律中,卻可能同時包含黑人與新住民的共同苦衷:失根。
孝女白瓊,說不定只是把話講得更白罷了。
[Mr. Fr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