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城隍」掌管陰間的地方事務是陰間的地方官。
只要有城池的地方,幾乎都會有一座陰間的城隍廟和陽間的政府(衙門)互相看照。身處陽間的地方官員在正式上任前,也都要到地方的城隍廟拜個碼頭,請求城隍爺協助陽間的事務管理。
說到這裡,先給各位讀者一個小測驗。
我們熟知的「天上聖母」媽祖本名是林默娘,但是「城隍爺」叫做什麼名字呢?
從宋代以後,城隍慢慢從地方信仰轉為國家主導的信仰,可能多數讀者想不到城隍爺的名字,這是因為城隍到了明清逐漸轉為每個城市的陰間地方官員,是一個陰間的官職。因此,依照不同地區,有些是當地的名人雅士,有些則是曾擔任地方的官員,各地的城隍爺也就會有不同的姓名。像是基隆護國城隍廟內所祭祀的城隍爺就相傳是清代曾任通判的包容,因為在任內積勞成疾而亡,因此被冊封為城隍一職。
總之,城隍信仰在歷史逐漸的演變後,就像陽間的地方行政事務有省長、縣長、市長等,也有了都(府、省)城隍、州城隍、縣城隍等位階的差別。
說到這裡,台灣位階最高的城隍到底是哪一位呢?這個問題有個有趣的小爭議。
說法一:1669 年鄭氏王朝最早的官建承天府城隍廟(今台南台灣府城隍廟)。
說法二:1747 (乾隆12年)興建的淡水廳城隍廟(今新竹都城隍廟)。
說法三:1947 (民國36年)戰後重新落成的台北省城隍廟。
之所以會有三種說法,其實正是反映了台灣歷史上政治中心由南到北的轉換,台灣府城隍廟因其是最早的官建城隍廟,在最初時確實是台灣位階最高的陰間行政長官。但是到了1891 (光緒17年)時,由於清朝政府基於星象卦算,推測出台灣將有大災難,由新竹當地人士推舉後,決定在新竹城隍廟舉辦消災法會,順利結束後被光緒皇帝正式敕封新竹城隍為「都城隍」,就成了當時台灣位階最高的城隍。之後幾經轉變,台灣的政治中心逐漸移到台北,雖然城內早有因為台北府從淡水廳分治後而設立的「台北府城隍廟」,但是並沒有像新竹都城隍廟那樣受到正式的敕封。
到了戰後,由於原有的台北府城隍廟在日治時期時被總督府拆毀,雖然神像移去松山祭祀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松山台北府城隍廟,但1947年時城隍爺的信眾還是在重新在台北武昌街興建了「台灣省城隍廟」,以作為一省之都的城隍廟。比較特別的是,這座城隍廟和前面兩座官祀不同,和霞海城隍廟都屬於民祀城隍廟。
直到今天,因為城隍不再是由官方進行敕封確立其地位,也導致了這三地城隍廟到底誰位階最高的爭議。但是不管如何,只要心誠則靈,城隍爺一定會保佑你的啦!
我們明天見~
One comment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