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總愛說什麼主義的,聽過牙刷主義嗎?

Posted by

最近因為英國脫歐這個話題很熱,大家開始關注到英國人在公投以後的詭譎氣氛。這讓吐司碟想起臺灣社會在過去也曾經有段人心惶惶的時期,這和今天的冷知識脫離不了關係。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吐司碟一樣的感覺,總覺得臺灣人很容易開口閉口就是民族主義、女性主義,還有什麼主義的。搞得一副很飽讀詩書,有時候卻總讓人搞不清楚是在說些什麼。今天吐司碟也要來賣弄一下學問,考考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是「牙刷主義」(toothbrushism)?

「牙刷主義?是什麼牙齒保健的口號嗎?」很久沒有出現在吐司碟身邊的讀者A突然跳出來說。

0D5qaf02

大家可不要被吐司碟給唬的一愣一愣的。牙刷主義其實沒有什麼太高深的學問,而且這個詞彙還是臺灣製的。原來在1950到1960年代左右,大批國民黨率領的軍民從中國大陸渡海來臺,當時的時代氛圍想的是總有一天國民黨所率領的政府將會反攻大陸,而臺灣在這股思潮下變成是一個過渡期暫時停留之處。有些人便說臺灣就像是支牙刷一樣,似乎對於當時國民黨的官員來說就是個隨時可以丟棄的東西一般。「牙刷主義」一詞便在這樣的時候出現。

然而,「牙刷主義」的概念在1970年代中美斷交期間又忽然流行起來。民間許多聲音開始抨擊高層人士早已透過管道取得綠卡,想要等情勢一不對勁便逃離臺灣。這時候這群人被譏為「牙刷主義者」,有些人用一個稍微不一樣的概念表示,高層人士們因為早已經取得綠卡,只要帶著一支貼身的牙刷便可以輕易的遠走高飛。

這也不是吐司碟隨口說說而已。若是大家有機會翻翻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報紙或是政論雜誌,比如《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新聞天地》、《自立晚報》、黨外政論雜誌《臺灣政論》、《富堡之聲》、《夏潮》及《美麗島》等。不同立場的媒體針對「牙刷主義」的問題與現象有著激烈的討論,這當然不是在說牙齒保健的事情,而是對於當時代的移民風潮所造成的影響在討論。

牙刷是一個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下次大家出去玩的時候,不妨拿出你的牙刷考考大家什麼是牙刷主義,或許是個不錯的破冰方式,又可以讓大家更知道一點屬於臺灣土地的歷史呢~~~

我們下次見!

[Mr. Tuesday]

 

參考資料:

劉立德(2014)「牙刷主義」在臺灣:「中美斷交」前後平面媒體呈現的綠卡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