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今天冷知識前,我想題目本身就包含了一個冷知識。國高中的歷史課中,一定會介紹台南有一批西拉雅族人,在臺灣歷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老師們為了讓同學留下深刻印象,多半會舉例說:台語中「牽手」一詞,就是來自西拉雅語。此外,台南地區許多地名、習俗也可能跟西拉雅族有關。例如,「吉貝耍」一詞在西拉雅語中為木棉的意思,每年也會在公廨前舉行西拉雅族特有的夜祭。

但是,「牽手來自西拉雅語」這個大家朗朗上口的說法,近幾年來根據學者的考證,可能並非如此。原本大家以為牽手來自西拉雅語的「ina ka vacho」,但是翁佳音解釋ina是西拉雅語的母親的意思,與不少原住民語言類似,如噶瑪蘭語的tina、阿美語也是ina;ka則是連接詞,vacho則是新鮮的意思。(註一)ka vacho一語,根據發音比較接近「佳.貓好」,很難轉成台語的「牽手」一語。簡單來說,很難說牽手來自西拉雅語。
根據翁佳音的考證,牽手應該來自漳州話。而且可能是住在菲律賓的漳州人最早使用。我們可以從東南亞殖民者出版的台語字典看到,當時已經有使用牽手一詞。如:「k’an ts’iú」指在中國以外娶妻。又如金門人林豪的〈戲詠南洋方言〉,就提到南洋方言「結婚」稱為牽手,後來據說金門方言也有稱結婚為牽手。菲律賓也有將「牽手」當作結婚的動詞來使用。從這些語言的考查來看,牽手可能與西拉雅語沒有關係,而且廣泛運用在東南亞地區的漳泉移民社會中。
順帶一提,其實當清代統治初期,一些成長在中國北方的官員就聽不懂台語,例如出生在北京的黃叔璥就說台語:「郡中觖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餘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台語跟原住民語對他們來說,都像外國語言一樣。
因此,牽手一詞可看做漢人到移民墾殖,在東南亞地區結婚的一個用語,最後流行到整個漢人海外移墾的世界,甚至影響祖籍地的用語。「牽手」一語這樣的解釋,也呈現臺灣的海洋性格,以及身處整個東亞、東南亞海域交流體系一環的樣貌。或許更能讓大家發現台灣史文化交流形式的多樣性。
(註一)可參考翁佳音〈馬尼拉文獻中的牽手〉,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12&id=68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