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和大家介紹一個家住海邊的職業。

一直以來,許多人對於「偵探」這個職業,總抱持著些許想像。
自1841年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凶殺案》問世以來,講求邏輯演繹、科學佐證的「推理小說」逐漸成為市場主流。而書中主角杜邦的偵探身分,也成為後代福爾摩斯等人的角色設定範本。他們見微知著的觀察力、當機立斷的行動力,當然還有那精彩的推理秀,都成了人們對於「偵探」這個職業的憧憬所在。不過,現實中的「偵探」,可不是這樣。
除了文學和戲劇,現實中的日本可以說是「偵探」活動相當頻繁的國家。就像那份超級英雄註冊法案,日本政府在2006年公佈了「偵探業業務管理辦法」,可見「偵探」這個職業在社會上所需的保障和衍生的問題,已非零星個案。而至於那些以「偵探」為職的人們,當然也不像東京死神那樣,每次出門總有從天而降的案件等著解決。

對真實的偵探來說,「跟蹤」這件事並不能隨意而為,許多事前準備是相當重要的。而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跟蹤的對象是誰。
在網路人肉搜索盛行以前,日本的偵探們可以藉著車牌號碼,查到車主的真實姓名和住址。但從2007年十月開始,則必須同時提交車牌號碼和車身編號,才能得到這些資訊。大眾對於個資保護意識的崛起,對偵探們來說,可謂生不逢時。不過,偵探們當然還有其他替代方案。
不動產估價查詢與查詢網站「TAS-MAP」是偵探們的好幫手,就算僅知道約略的居住區域或姓氏,只要使用網站中「地價地圖」的搜尋功能,就能列出住址、姓名一覽表。另外,在知道全名的狀況下,「G-Search」的資料庫搜尋也能幫忙調出近半個世紀以來,所有包含關鍵字的新聞報導,再藉由網站中的人物情報跨類搜尋,從不動產、專利到出入境紀錄,都能被查到。
鍵盤柯南人人都會,只是這些情報雖然屬於公開資訊,有時候卻相當零散。有些偵探為求情報完整性,最終的做法是委託律師:只要向嫌疑人提出損害賠償,律師就有資格調閱對方的手機號碼、住址、車牌號碼、銀行帳戶等資料。儘管這樣的行為一旦走漏就有可能被判罪,但作為最後手段,有些偵探還是會預先準備好提出訴訟的內容,遊走於法律的灰色地帶。
做好了背景調查之後,偵探的「跟蹤」才正要開始。
「跟蹤」的目的,通常在抓他個罪證確鑿。沒有「犯人追蹤眼鏡」和「太陽能滑板」,該怎麼辦?
在行動前,先了解當天的氣候、地形是相當重要的。有可能的話,偵探會在預計行動的範圍內先行「場勘」,若無法前往,也會透過Google Map確定鄰近的街道巷弄。而出發前,也要準備零錢或電子票證等,以免行動中為了等商家找零,而錯失良機。有些偵探甚至會把駕照和預備金藏在鞋墊底下,以備不時之需。
至於許多電影中的跟蹤場景,偵探為了喬裝往往戴上墨鏡或帽子,在現實世界中也是沒有必要的。職業偵探只要保持自然的儀態,並掌握以下幾個要點,就能順利完成多數的跟蹤工作:
- 與目標的距離,基本上維持在十五到二十公尺;
- 若目標是右撇子,就保持在稍稍偏右後方處(因為右撇子較常往左方回頭);
- 若有地下道跟天橋兩條路線,可以預設目標會走地下道(儘管花的力氣相同,但人還是傾向選擇先往下行);
- 行動中若搭上電車或公車,要站在門邊以便立刻下車;
- 同4.,若車上空位很多,站著會顯得不自然,那就跟目標並排而坐(絕對不能坐在目標對面的座位);
- 若必須搭飛機,要在劃位時搶先買到機艙前方的座位(下飛機時才不會被其他乘客擋住去路);
- 若跟丟了,不要猶豫,直接往前方的路線找!
另外,同樣很常在電影中看到目標進入電梯,而偵探開始從旁邊的樓梯奔跑而上的場景。在現實世界中,這其實是有勇無謀的。偵探在跟蹤行動中來到電梯處,立刻就要觀察是否有樓層顯示螢幕,並開始衡量樓高與自己的體力。若有樓層顯示螢幕,則從一旁的樓梯跑上還有可能知道目標的所在樓層;但若沒有,那麼偵探寧可和目標搭乘同一班電梯。等目標按下樓層按鈕,偵探會按下「樓下那一層」的按鈕。如此一來,偵探只要爬一層樓梯,一樣有機會和目標同時抵達,繼續跟蹤。
真實的偵探,不一定有超群的智力和神奇的輔佐道具。從他們最基本的「跟蹤」技巧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職業不同於以往、遊走在法律邊緣的形象。好孩子們可別輕易嘗試!
[Mr. Friday]
本期冷知識,取材自松岡圭祐老師的《惡德偵探制裁社》。這部小說,先前被翻拍成日劇「偵探中的偵探」,其背景就是日本藏污納垢的偵探文化。決心為親人復仇的女主角,是否能揭發偵探業界的重重黑幕?
【惡德偵探制裁社1】、【惡德偵探制裁社2:狩獵死神的女孩】
現正熱賣中!
2 comments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