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
一隻沒有耳朵,一隻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這首膾炙人口的兒歌,即使臺灣不產老虎,但大家還是從小就朗朗上口。
(冷知識週刊:誰創作了兩隻老虎)

在台灣,除了動物園可以看到老虎以外,生活中也有不少地方會出現老虎的圖像,例如廟宇入口的左龍右虎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除了避邪或裝飾的功用,老虎也是許多臺灣神明愛好的坐騎或隨從。
愛用者一:土地公

傳說與市井小民生活最接近的土地公,在巡視山林田野時就是騎著老虎;相對於野生老虎會傷害人畜,信徒們反而相信土地公的老虎會保護百姓。
這可能源於古代人害怕上山會被老虎攻擊,因此希望土地公能制服老虎,保障黎民百姓的安全。
愛用者二:保生大帝

傳說保生大帝是北宋時的泉州名醫吳夲(音「濤(ㄊㄠ;tao1)」,不是「本」),素日仁慈,行醫施藥、救人無數。
有天吳夲上山採藥時,遇到一隻骨鯁在喉的老虎求他救命,吳夲發現老虎喉嚨中的骨頭是一位小男孩的腿骨,便與老虎約定醫治之後不可再吃人。事後老虎為了感謝吳夲便充當他的腳力,載他四處行醫濟世。
後來吳夲功德圓滿時,老虎也跟著他升天成神。至今高雄蓮池潭旁的慈濟宮(保生大帝廟,源於宋孝宗曾賜封「慈濟真人」)前還有著名的龍虎雙塔,紀念祂醫虎點龍的故事。

P.S.也有傳說認為醫虎點龍是其他醫神的事蹟。
愛用者三:武財神
醫神之外,連財神也騎老虎。
著名的五路財神之首-「玄壇真君」趙公明也騎著老虎。傳說趙公明曾在張天師煉丹時為他護法,張天師賜他一隻黑虎為坐騎;成神之後趙公明也常騎著黑虎救世濟民。
某些財神廟中的對聯也可以看到祂的這項特徵:
愛用者四:張天師
剛剛提到趙元帥的黑虎是張天師給他的,其實張天師本人也是老虎的愛用者呢。
道教的開創者張天師本名張道陵(或說張陵),傳說他在朝為官時就曾遇白虎啣符;後來漢末天下大亂他入山修道,當時騎的就是老虎(或云老虎是太上老君所賜)。
後來張天師練成神丹、位列仙班,持劍騎虎的樣子也成為祂神像的特徵。
愛用者五:騎虎尊王
騎虎尊王是嘉義大林的獨特信仰,五位騎在虎背的神明身披戰甲、威風凜凜,據說其中三位是在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唐朝忠臣張巡、許遠、雷萬春。
熟悉臺灣信仰的讀者看到張、許兩位,應該就能想到他們是保儀尊王和保儀大夫;全臺灣祀奉保儀雙忠的廟宇很多,但是騎老虎的金身卻只有在這裡看得到喔,是不是很特別呢?

以上幾位之外,傳說西王母也會騎著西方的守護神獸白虎出遊;而八仙中的李鐵拐在「八仙彩」中也常以騎老虎的姿態登場。
自成一神:虎爺
除了當坐騎,老虎也可以獨立為一尊神明喔!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爺」了。
臺灣許多廟宇,在主神座下有一個小洞,裡面就蹲伏著虎爺。

虎爺(通常有黃毛和黑毛,後者亦稱「下壇黑虎大將軍」),其職掌通常是主神的駕前將軍,或是為信徒趕走邪祟的有力幫手。在民俗傳說中,虎爺也是小孩子的守護神,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中虎爺更是以治療腮腺炎聞名:傳說只要用金紙(虎爺金)抹過虎爺下顎然後擦拭患部,就能收「虎咬豬」的效果,治好俗稱「豬頭皮」的腮腺炎。另外換虎爺錢的習俗也顯示虎爺有招財的角色。
民俗中常以「小三牲」(豬肉、豆乾、雞/鴨蛋)當虎爺的供品,由此也可以窺見虎爺親民的一面。


看完這麼多虎爺的故事,
最後就用新港虎爺公的主題曲來結束今天的冷知識吧,
我們下次見囉!
[Mr.Ya-May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