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用「三長兩短」來象徵遭遇不測,不過你曉得「三長兩短」指的是哪「三長」和哪「兩短」嗎?

三長兩短的由來其實和棺材有關。

棺材是由六片木板所組成,棺蓋及棺底又分別稱為天與地,左右兩片則是日、月,這四片木板都是長形板材,而前後兩塊短料分別稱為彩頭、彩尾,所以棺木總共需要用到四長、二短的板材。但是古時候有習俗,如果在外地不幸喪生,在運回家鄉讓家人見最後一面之前是不會封上棺蓋的,所以一直到封棺下葬前棺材都是三長板、二短板。
由於對死亡的忌諱,因此將「三長兩短」當作代稱,也有遭逢意外、不幸等意思。

此外,棺木的三長二短,在儒家經之一的 《禮記《 中也有提到。
〈禮記.檀弓篇〉 記載:「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註一)。伯椁以端長六尺。」 縮(短)二衡(長)三,指的就是棺木的三長二短。
按照周朝禮制(*註二),天子的外層棺木可製作四重,諸公三重,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以下階級不重。最裡層用水牛皮或犀牛皮製作,稱為革棺,第二層為稱為杝,用椴木製作,第三層為屬,又稱為梓棺或梓宮,外面的這兩層用梓木製作,最外層稱為大棺。
而這裡的「衽」指的並不是衣襟,而是榫接的木楔(別稱「小要」)。

由於古代的金屬難得,因此木作的建築、傢俱多半是用榫接的方式組裝。木楔的使用可以幫助榫接牢固,多設計為楔型。在棺木的組合上,利用木楔和皮條綑住棺木,因此也有說法認為「縮二衡三」指的是用皮帶在短板繞兩圈,長板繞三圈固定。
*註一:
鄭玄注:「衽,今小要」。
”孔穎達疏:「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棺。」
*註二:根據唐朝經學大師孔穎達的考究註疏,「鐕」是釘子的意思。諸侯以上階級用金釘、象牙釘固定棺木,大夫、士用牛骨釘,而一般庶民則是用皮束、木楔固定棺木。
〈禮記.喪服大記篇〉裡也提到棺木的尺寸、裝飾都有嚴格規定,不得僭越。「君大棺八寸,屬六寸,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屬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屬四寸,士棺六寸。君裏棺用朱綠,用雜金鐕;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鐕;士不綠。君蓋用漆,三衽三束;大夫蓋用漆,二衽二束;士蓋不用漆,二衽二束。君、大夫鬊爪;實于綠中;士埋之。君殯用輴,欑至于上,畢塗屋;大夫殯以幬,欑置于西序,塗不暨于棺;士殯見衽,塗上帷之。熬,君四種八筐,大夫三種六筐,士二種四筐,加魚腊焉。」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參考資料
Yahoo 奇摩:何謂三長兩短?到底是有哪三長和哪兩短呢?
「禮記.檀弓上」
「兩周禮器制度硏究」,吳十洲 著作,P232
古典新知維基辭典:鐕
古典新知維基辭典:衽
侯世光,《中國傳統家具與現代家具結構之分析》,1986。台北:中華民國工藝教育學會。
One comment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