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座,真的有屬於自己的音樂嗎?

Posted by

前陣子在閒聊時,聽(主編)說某位星座老師經常在粉絲頁開直播,一邊解析星象,一邊吃飯、化妝給網友看。這樣的呈現方式看似突兀,但沒想到收視率卻相當高。Mr. Friday雖然對星座沒有研究,但本著好奇心還是找了該粉絲頁的幾篇直播來看,倒也是覺得蠻紓壓的。未來若是哪天我們每日一冷真的開直播了,也許就能看到主編一邊吃蚵仔麵線,一邊向大家播報冷知識吧!

說到星座,Mr. Friday在此不論其本質是迷信還是統計學,畢竟網路上已經有許多不同觀點的資料可供參考,信者恆信。至於這些足以擺佈生命的「宇宙神秘力量」如何影響音樂,才是Mr. Friday這個音樂宅真正關心的。sphere of music宇宙天體首次和音樂產生連結,大概是在西元前六世紀,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天體音樂(Musica universalis)」理論。

也許很多人在國中理化課本上曾經讀到:畢達哥拉斯發現在單弦琴上,彈奏兩個音的弦長若是簡單的整數比,則這兩個音是「和諧」的。後來,畢達哥拉斯也把這個想法推廣到天文學上。他在「天體音樂」中指出,宇宙天體會發出人耳聽不見的聲音(共振),並且以互相「和諧」的狀態運行。這個理論後來也影響了柏拉圖,認為觀星之於視覺好比音樂之於聽覺,兩者是密不可分的研究對象。

當然,「天體音樂」中的音樂,代表的是天體運行的和諧狀態,和我們一般認知的「音樂」並不相同。不過,這個對於音樂的特殊想法,也讓後世不論是天文學家還是藝術家,都感到有趣。奧地利「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弟弟約瑟夫.史特勞斯,就曾經以「天體音樂」為名創作圓舞曲,做為當時奧地利醫學院所舉辦畢達哥拉斯主題舞會的音樂。可惜在聽覺上,旋律和星象、宇宙能量等,還是沒有任何關聯。

隨著時間發展,天文和占星兩個領域逐漸分離,而音樂除了以人文角度讚頌星辰月光,已經很少和實際的天體運行扯上關係。到了二十世紀初,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成功地以音樂描寫各行星於占星學中的意義,這才逐漸讓「星座」成為行銷音樂的包裝手法之一。

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星座,也普遍了解十二種星座所對應的性格和喜好,所以要讓音樂和星座看似息息相關,大概脫離不了以下的方式。

307450_10200555231824140_1891604724_n
十二星座屬於什麼調性?

街坊流言,大多從音樂類型下手。舉例來說,目前網路上許多以「十二星座最愛的音樂類型」為名的文章,內容大多大同小異。能量充沛的火象星座,就適合聽搖滾龐克金屬;浪漫多情的水象星座,則適合聽民謠情歌藍調;而前衛理性的風象星座,適合聽流行電子實驗音樂;至於穩健踏實的土象星座,則適合聽歌劇芭蕾交響曲

如何?有符合你的音樂喜好嗎?其實只要想一想,就知道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攻自破的。搖滾樂中難道沒有情歌?實驗歌劇又該如何界定?反正這些音樂類型的聽眾都不在少數,只要能夠說中部分聽眾的喜愛而創造話題,譁眾取寵的目的也達到了。

至於媒體和唱片業者,則大多希望採用比較客觀的做法。例如,過去曾紅極一時的「星座大師」系列專輯,以及最近MUZIK古典雜誌推出的音樂串流MUZIKAir當中的星座專區,就是以單一類型音樂家們的星座分類,進而分析他們的創作風格。例如水瓶座莫札特,我們從他的傳記或音樂中,都能發現他古靈精怪的個性;而雙魚座蕭邦,樂曲中充滿了他對故鄉及愛人的感情,反映了他多愁善感的個性;至於處女座布魯克納,則經常龜毛地反覆修改作品,從他作品中工整的架構就能了解是完美主義在作祟。

透過這些個案分析,星座好像真的能和音樂扯上關係,也足以吸引消費者選擇和自己相同屬性音樂家的創作。然而,這種貼標籤的方式往往只適用於第一印象。畢竟,星座還是和人有關,而他們筆下創作之多樣性,絕不是僅以十二個種類就能加以區分的。

大家不妨猜猜霍爾斯特是什麼星座的?

Mr. Friday認為,在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之後,和占星學最有關聯的音樂作品,大概是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的《黃道(Tierkreis)》了。

雖然這位作曲家曾經在911事件時失言而引起爭議,不過,史托克豪森在前衛音樂領域的創作成就依然不能被抹滅。他的作品往往複雜難懂,諸如電子音樂、具象音樂、序列音樂和機率音樂皆有所涉略。而他為《黃道》所寫下代表十二星座的十二段旋律,其中就包含了序列音樂機率音樂的影子。

序列音樂,顧名思義是將固定的數列帶入音樂中,套用於音高、強弱及速度等變數,而形成一種規律漸進的效果。例如在《黃道》當中「牡羊座」這段旋律,就將兩種等差數列費波納契數列混和呈現。而機率音樂,則是強調以「偶然」的方式表演,來達到每次演奏都難以預料的效果。在《黃道》中,史托克豪森只有留下十二段獨立的旋律,沒有明確規定演奏的樂器、樂曲的速度等。因此,在目前各種《黃道》的版本中,所使用的樂器五花八門,演奏時間短則十二分鐘,長則可達九十六分鐘,幾乎沒有任何一版是相同的。

以下是豎笛、長笛、短笛、小號和鋼琴的重奏版本,大家不妨聽聽自己的星座長什麼樣子?

是不是和你心裡想的不太一樣呢?

序列所代表的規律,和機率所呈現的偶然,讓這首《黃道》在規範中潛藏著很大的不確定性。而這似乎和我們的社會相當類似:嘗試將不同的個體歸類於「星座」、「生肖」和「血型」底下統而稱之。也許在史托克豪森的心中,只有擺脫這些先入為主的規則之後,我們才會發現,原來每一顆音符,以至於每一個人,都是多麼獨特的存在!

[Mr. Friday]

tumblr_mxxmnvtAur1t8ibizo2_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