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24)開始,是印度的「灑紅節」。你可能知道,這個節日是印度的傳統新年,人們可以互相潑灑顏料表示慶祝,來象徵春臨大地的繽紛色彩。而今年,Google Doodle也設計了噴灑顏料的示意動畫,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認識這項習俗。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種印度顏料。
過去,你可能會在水彩或是油畫的顏料中,看過一種名為「印度黃(Indian Yellow)」的顏料。這種黃色,乍看之下不太鮮豔,卻讓人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同時,它的螢光效果,使得「印度黃」在陽光之下更加閃耀動人,因此自十五世紀至十九世紀的歐洲畫家,都相當喜歡使用這種來自遠東的黃色顏料作畫。
儘管使用得非常普遍,不過一直以來,幾乎沒有人知道這種顏料的真實來歷。還好當時沒有Google,不然那些滿手顏料的畫家,可能會大吃一驚。

1786年,一位業餘畫家曾在和朋友的書信當中提到「印度黃」。信中,他指出這種顏料之所以會發出惡臭,是因為它是由「吃了薑黃色植物的動物尿液」所製成的,他因此建議:在使用這款顏料之前,最好先將它清洗乾淨。
當然,這樣的描述出自於一位業餘畫家筆下,最後只成了繪畫界的都市傳說。在1839年出版了《油畫與溼壁畫的藝術》一書的M. J. F. L. Mérimée,就曾經試著破除迷信,表示「印度黃」的味道雖然很臭,但並不代表它是由尿所製成的。他認為「印度黃」是由谷木屬(Memecylon)植物所提煉而來,至於臭味,正是這種植物經過萃取之後所殘留的味道。
到了1844年,蘇格蘭化學家斯登豪斯秉持著實驗精神,把「印度黃」放到顯微鏡底下觀察,這才發現了當中細小的針狀結晶,據說聞起來很像蓖麻油。身為一個有機化學加,斯登豪斯在史上最早科學期刊之一的《哲學》雜誌上表示:一般人認為「印度黃」不是來自於動物的尿液沉積物,就是動物體內結石的混和體;不過根據他的分析,「印度黃」的原料的確是某種植物的汁液,經由和氧化鎂共同燃燒而得到現在的顏色。

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專業人士和科學分析,終究比不上實際走訪而來得有說服力。
一直以來,「印度黃」是以泥球(purree)的方式進口到歐洲。而倫敦皇家藝術協會雜誌決定追本溯源,請特派記者前往印度,調查這些泥球的來歷。被指派擔當這個重責大任的,是當時蒐藏許多印度文物,並且在歐洲舉辦展覽,開放外界研究神秘印度文化的T. N. Mukharji。
1886年,T. N. Mukharji剛完成他的遊記《歐洲之旅》,並打算回到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任職。結果,他在印度比哈爾邦東北部的蒙格埃爾小鎮,發現了泥球的蹤跡。
「我確認過了!」他說。
T. N. Mukharji在後來寄給倫敦皇家藝術協會的信件中描述:當地的牧農只餵食奶牛芒果樹葉和水,而這些奶牛的尿液,和「印度黃」呈現相同的顏色。接著,牧農把尿液用小桶子蒐集起來,在太陽底下曬乾之後,將沉積物搓揉成球狀。臭氣漫天的「印度黃」泥球,就此誕生。

T. N. Mukharji的描述相當寫實,世人也因此相信了這個故事,更引發了一些後續問題。就T. N. Mukharji所見,這些只能吃芒果樹葉的奶牛幾乎都相當瘦弱,經過推斷可能是因為芒果樹葉中所含的毒性漆酚所造成的。基於人道考量以及印度對於牛的景仰,「印度黃」在二十世紀之後逐漸被禁止生產,並且在1921年正式走入歷史。在英國出版的《顏料概論》一書中,就記載了T. N. Mukharji對於泥球的描述,以及這段「印度黃」的血淚史。
不過,故事還沒結束。2004年的時候,作家Victoria Finlay終於在《顏色:顏料盒上的旅行》一書中,質疑T. N. Mukharji的經歷。她認為目前對於「印度黃」的認知,只建立於T. N. Mukharji一個人的說法上。她往返英國與印度的圖書館,並實際走訪T. N. Mukharji提及的小鎮,都沒有相關紀錄有辦法作為T. N. Mukharji說法的證據。儘管在現代,「印度黃」這種顏料已經可以用化學方式調製,但Victoria Finlay認為,「印度黃」的源頭,依然沒有定論。
既然真相不明,所以雖然是「灑紅節」,還請不要向我噴灑「印度黃」顏料。謝謝!
[Mr. Fr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