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臺灣的博物館,相信大部分人立刻都會聯想到坐落於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如果很早以前就開始就是我們的讀者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我們曾經介紹過故宮的館舍名稱是「中山博物館」,也應該都知道在嘉義有個故宮南院,但是在1965年故宮復院前,其實在台中霧峰也曾經有過另一個鮮為人知的故宮博物院,就隨著時間被淡忘在歷史之中。
之所以會被稱作「故宮」是因為在1912年清帝溥儀遜位後,位於北京的紫禁城不再具有皇宮地位而成了座「故宮」而得名。在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的主導下,故宮也被開放成了故宮博物院。收歸國有並開放的故宮,在不久之後便因為日本在東北的侵略而開始南遷到南京與四川兩地。雖然在二戰結束後文物們曾一度搬遷回北京重新開放參觀,但又因為隨之而來的國共內戰與國民政府的大敗而在1948年緊急安置到台灣,目前為世界所熟知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其實是在1965年在外雙溪重新復院的,那麼霧峰的故宮又是怎麼一回事?

事情是這樣的……隨著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的故宮文物們,在撤退之初並不是安置在外雙溪,而是在遠離北台灣的臺中糖廠,但糖廠廠房並不是適合長久安放文物的地方,因此在1950年,政府於在霧峰吉峰村北溝挖了個大型的山洞以便保存收藏文物。到了1955年局勢稍穩後,由霧峰林家捐地設立了「北溝文物陳列室」以供陳列與參觀,在外雙溪故宮正式興建完成前這座霧峰故宮也成了國內外學者研究中國文物以及接待各國元首重要的場所。但是陳列室規模畢竟遠遜於博物館,當初臨時挖的山洞與興建的館舍也常常受到潮濕與漏雨之苦,加上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霧峰畢竟不是個交通容易抵達的地方,因此政府便決定在外雙溪重新興建一個新的博物館。
經過多年的興建後,霧峰故宮在1965年功成身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也正式在臺灣復院,姑且不論到底那個中國才是正統,今天的臺北故宮確實也是收藏檔案與文件修復、解讀很重要的機構囉。
參考資料:
1.揭開霧峰北溝的藏寶傳奇 李佳懷記錄被遺忘的故宮史
2.向老故宮人致敬 <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紀錄片 台北首映會暨綜合座談
3. 國立故宮博物院,維基百科。
4.【阿罩霧風雲】北溝故宮山洞重見天光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