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訊息」中的恐怖音效

Posted by

聽說,今天我們每日一冷的主編要前往母校進行三場演講。可以一連講三場,可真是不簡單。在這邊,我們編輯群除了對他說「太狂啦」,也希望學弟妹們能夠感受到冷知識中的熱能量。

12794695_10201588585114101_8329513571563265009_o

你可能知道,人類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宇宙中孤獨的存在,曾經多次向外太空釋放訊息。

其中最著名的,包含刻有一男一女圖案的先鋒號鍍金鋁板,以及那張蒐錄各國語言、環境音效、貝多芬及各國民謠的航海家號黃金唱片。然而,這種類似「瓶中信」的做法,在宇宙汪洋中真的能被其他文明捕獲的機會,其實微乎其微。比起象徵性地把歷史文本投向外太空,今天這種搜尋外星高智能生命活動(Active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ctive SETI)的計畫,大多透過無線電進行。而「青少年的訊息(Teen Age Message, TAM)」,就是其中一項。

2001年,位於烏克蘭的行星雷達站向鄰近的類太陽系發射了「青少年的訊息」。和以往單一的數位訊號不同,在「青少年的訊息」中,還包含了一場為外星人演出的音樂會。而這場音樂會的內容,並不如航海家號黃金唱片多采多姿;反之,這段類比訊號只有一種樂器的聲音--「泰雷明(Theremin)」。

Theremin_1

如果你還不認識「泰雷明」這種樂器,也許你可以找到一支iPhone,在「設定」中點選「鈴聲」,在「經典」的選項下找到「科幻片」並播放。「泰雷明」的聲音,大概就是這樣。

有點刺耳又不間斷的音色,是「泰雷明」的特色。當俄國物理學家里昂.泰雷明在1920年發明這項雙手可以騰空演奏的樂器時,他只有二十四歲。有人說,他是聽到收音機的雜訊干擾而有了靈感,想要利用電來控制聲音。而在當時,蘇聯政府正好資助了特雷門對於「感應式裝置」的研究。因此,他將兩根金屬天線佈成L型,並以喵喵喵喵電感應外差原理讓互相干擾的兩頻率發出聲音,進而透過雙手和天線之間的距離改變音高和音量。

由於必須雙手騰空,因此要如何將雙手擺在空間中的正確位置,是演奏「泰雷明」時最大的考驗。接下來,就請Sheldon為我們示範,該如何使用「泰雷明」自彈自唱。

除了《The Big Bang Theory》之外,「泰雷明」也經常出現在各種科幻片和驚悚片當中。例如影集《美國恐怖故事:女巫集會》以及《雙面人魔》第二季,都出現了「泰雷明」的演奏畫面。而若要問是哪位先進首開在科幻、驚悚片中加入「泰雷明」的濫觴?答案就是驚悚大師--希區考克

在1945年的《意亂情迷》,是希區考克以精神病院為背景所執導的心理驚悚片。而配樂家米克羅斯首次在電影中使用了「泰雷明」,後來,這招就被希區考克的御用配樂家柏納.赫曼借去。1951年,當柏納.赫曼為科幻片《當地球停止轉動(是的,就是在2008年被基努.李維翻拍拍爛的那部片)配樂時,也加入了「泰雷明」作為配樂元素。從此,這部電影為「泰雷明」奠定了科幻驚悚的形象。你可以聽聽看下面這段主題配樂,再來思考剛才的iPhone鈴聲,究竟是抄襲還是致敬?

說來諷刺。總是能讓人聯想到怪力亂神的樂器,其實有著最厚實的科學背景

在我們曾介紹過的「H-S樂器分類法」中,「泰雷明」可以說是首開「電鳴樂器」的先河。在他之後,儘管許多要插電的樂器都和他有相同的分類(包括電吉他、電子琴、擴大機,甚至音樂軟體初音),但有些音樂學者依然只認同「泰雷明」,才是真正用電發聲的樂器。

而許多當代的作曲家,也力求為「泰雷明」塑造新的形象。不只為「泰雷明」寫下協奏曲,還將一些膾炙人口的歌曲,嘗試用「泰雷明」重新詮釋。像是下面這首《Over the Rainbow》,是不是彷彿春暖花開、風光明媚,聽了心情大好,考試都夠考一百分

雖然音樂家們多所嘗試,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泰雷明」音樂,還是需要透過其他不同的樂器伴奏,來補足「泰雷明」本身音準上的缺陷。不過,「泰雷明」能夠發出類似單頻信號的特質,容易在宇宙中被偵測到。科學家們也因此把世界第一場「泰雷明」獨奏會,獻給了外星文明。自2001年開始,太空漫遊。

至於發射了這場音樂會的「青少年的訊息」,是否真的能夠發現高智能生命,也許連泰雷明他自己本人也相當的緊張。就如同那句歌詞說的:「不管相隔多遠都能互相連繫,因為太多太奇妙的喵電感應。」也許哪天地球真的停止轉動了,Mr. Friday只希望,那天不會是星期五…

 

[Mr. Friday]

 

the-day-the-earth-stood-st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