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知道,目前的準副總統陳建仁,曾在2013年獲得教廷「聖大額我略教宗騎士團爵士」的頭銜。因此在當選之後,教宗方濟各特別表達祝賀。在這一長串頭銜當中,「額我略」指得是在590年,以「掌聲一致」當選為教宗的額我略一世。
不過,這樣的榮譽頭銜其實是在1831年,由額我略十六世所建立,以表揚在各自身領域中擁有傑出貢獻的教徒們。而在這麼多位教宗前輩當中,之所以選擇額我略一世,可見其對整個宗教界、甚至整個西方世界的歷史,都有著全面性的影響。
額我略一世,在西元590年上任之後,立刻開始建立教皇國,並且以堅定的口吻傳播福音、照顧窮人聞名。他曾經以三寸不爛之舌道德勸說的方式,讓羅馬免於受到倫巴底人的入侵。同時,他也廣派傳教士進行佈道,奠定了中世紀宗教制度的雛型。正因為引響後世非常深遠,額我略一世在西元八世紀時,就被尊為「教會聖師」,並且給他「The Great(偉大)」的稱號,即今天的「聖大額我略教宗」。
除此之外,額我略一世的著作等身,一生中曾寫下許多神學、倫理學著作。那麼,你知道嗎?額我略一世其實還是一位音樂學家!
上面這段影片中,裡面聽起來很好睡的宗教合唱,可以說是西方音樂的起源--「葛利果聖歌」。也許你曾經在過去音樂課的時候有聽過。
在印刷術尚未發達的年代,各地教會為了幫助記憶天主教經文,發展出將經文拿來歌唱的「素歌(Plain Song)」。但為講求方便口耳相傳,所以這些素歌的旋律起伏不大,並且通常以無伴奏、單音合唱的方式寫成。由於歐洲各地的許多教會,都有自己的專屬的素歌。後來,一位名字叫葛利果的教宗,開始採集歐洲各地珍貴的素歌,並且將他們整理、修編。因此,後人就把這些葛利果教宗經手的素歌,命名為「葛利果聖歌」。
… 是的,葛利果和額我略一世(Gregorius I),根本就是同一個人啊!
拜早期傳入中國的聖經翻譯所賜,Francis譯作「方濟」(不是方丈)、Ioannes譯作「若望」、Matthäus譯作「馬太」,這些畢竟在發音上有跡可循,都還情有可原。但Gregorius翻作「額我略」,等於是把兩個 [g] 的音移除。少了兩個G,比較不會GG嗎?
就因為翻譯有落差,「葛利果聖歌」的譯名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像是《大英百科全書》譯為「格列高里聖歌」、天主教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譯為「額我略聖歌」、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譯為「國瑞聖歌」,而國立編譯館,則譯為「格列哥里聖歌」。儘管有這麼多翻譯名稱,後來的音樂學者卻指出,「葛利果聖歌」最早只能追溯到751年的卡洛林王朝,由羅馬的聖詠曲和高盧的聖詠曲結合而成。額我略一世、葛利果、格列高里或是格列哥里採集素歌的故事,難道只是傳說?這點還必須等待未來更多史料出現,才能下定論。
最後,Mr. Friday還是習慣稱呼「額我略一世」,以及「葛利果聖歌」。雖然看起來好像張冠李戴,但譯名本來就是形式上的產物。
我們明天見!
[Mr. Fri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