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防蛀大作戰─喝氟好或吃氟好?】
#本日冷知識1124
大家好!歡迎收看週二南島頻道,今天我們要談防止蛀牙這件事─咦?這有什麼稀奇的嗎?
在解答之前,先來談談往事吧。南島日猜想我們的讀者們應該不乏七八年級生,相信大家小學時應該都有印象衛生股長或班長(whatever any長)每周固定有個時間會發下小量杯,每個人在杯子裡倒入藍色液體,再一起咕嚕咕嚕地漱口的回憶吧?
從每周固定用含氟漱口水、到健保補助六歲以下孩童每半年可免費塗氟兩次以及鼓勵固定食用氟錠等等政策來看,目的都是為了藉由「系統性氟化物暴露」來達到防治齲齒、降低蛀牙率的效果。那麼這跟我們今天要談的內容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像台灣一樣採行以學校作為平台進行系統性、制度性防治齲齒,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為例,皆採用自來水系統加氟的方式,更廣大而直接地讓人民進行系統性氟化物暴露。
說到這,讀者們可能會覺得,哇塞!自來水直接加氟耶,豈不是打開水龍頭就是含氟漱口水嗎?!
的確是有些類似這樣的概念,而關於自來水加氟最早可追溯至1945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爾後逐步推廣至全國、以及延伸至其他英語系國家。不過在自來水中的比率自然有所調整與限制,畢竟氟是種具毒性的化學物質,大量且頻繁地接觸與飲用會引起氟中毒。以先行者美國為例,根據數據顯示,目前有七成的美國州政府採用自來水加氟的政策,而仍有三成的州,因為人權團體以及環保團體對自來水添加氟化物諸多質疑與反對,是沒有採用自來水加氟的。
咦?政府帶頭讓大家沒事就能用含氟漱口水不好嗎?這些州為何沒有響應這樣的「良政」呢?原來,從環保團體與人權團體的立場來看,未經人民同意,直接在飲用水裡加入氟化物,不僅僅剝奪了人民可以選擇不要服用「藥物」或進行此種「預防性治療」的自由,同時也會讓大量具有毒性的氟化物藉著自來水影響、汙染環境,並且有可能導致孩童與成人分別遭受不同程度的氟中毒,因此在這些地區,自來水加氟一直是個爭議不斷的議題,至今仍沸沸揚揚。而反對的聲音當然也不是沒有迴響,近年研究指出,美國環保署(PA)前對每公升飲水加氟四毫克(mg/L)限制標準應做出調降,因為這樣才能更低化物中毒的風險,使這項政策更趨安全。
看到這裡,你可能納悶,既然自來水加氟有爭議,除了政治上有剝奪人權之嫌,於環境和人體安危更有疑慮,那有更好的方法嗎?
根據台灣牙醫學會的研討會紀錄,可以發現,歐洲許多國家現正採行一項在安全劑量為前提下的「食鹽加氟」的政策,成為公衛領域中最新的齲齒防治趨勢。目的同樣是以系統性的氟化物暴露來達到防治蛀牙的效果,但是在市面上同時也販售無加氟的食鹽,消費者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購買。
在這樣的政策下,食鹽的含氟劑量下修、同時保有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權利,爭議減少了、安全提高了, 世界組織如WHO、PAHO、 歐洲及美國衛生主管單位都相當推崇。台灣公衛與醫界目前仍在觀察,畢竟若是真要採行,勢必要因應台灣目前的公衛政策與社會文化進行調整和試驗,將會是一個不小的工程呢。
以上,就是今天的冷知識,我們下回見囉~
【南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