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晚上好!又到了每週六的主編時間。
相信如果有關注到這幾天充滿爭議馬習會的讀者們,
一定也有注意到最近「獨立評論@天下」的撤稿事件吧?
事件由此去→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黃丞儀:馬習會前天下把我的文章河蟹了
總之,這篇文章的被撤稿反而引來各家媒體紛紛轉載,導致文章的熱度瞬間提高。
(為了避免流量在這裡就被分走,主編就不附上原文了XD)
原來想要透過撤稿以減少文章關注卻適得其反的這種結果,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冷知識囉。
怎麼說呢?
其實,這種適得其反的控制曝光的作法,有一個名詞來形容叫做「史翠珊效應」。
Barbra Streisand 1966 圖片來源
這個名詞的由來是因為在2003年時,一位叫做Kenneth Adelman的攝影師,為了一個名為California Coastal Record Project的計畫,拍了約莫1.2萬張的加州海岸照片來記錄海岸侵蝕的狀況,並上載至攝影網站Pictopia.com中。
但是在這一萬兩千張的照片中,好死不死碰巧拍到了好萊塢影星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在海邊的豪宅,但芭芭拉又很不想讓豪宅曝光讓大家知道,因此向法院要求攝影網站上那張拍到她家編號3850的照片必須從網站裡移除。
本來,在芭芭拉透過法院要求網站讓照片下架前,這張照片被下載的次數其實只有6次。但這件事情經過新聞揭露後,網站的點閱人數在不久之後便暴增到42萬人次,甚至有許多人特地到芭芭拉家門口合照留念,儼然成為一個新興的景點。
照片編號3850 圖片來源
在這件事情之後,史翠珊效應便成為此類事件的代名詞囉。
像是前些年的阿拉伯之春,當地政府也試圖阻擋一般人上推特或臉書的權限(其實就是色情守門員),但是這樣的做法反而使得被禁止的資訊流傳的更廣更快。
生長在民主的台灣,主編想請問讀者生活經驗中有遇過「史翠珊效應」嗎?
我們明天見!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Wikipedia:Streisand effect
明報新聞網:「史翠珊效應」 阻資訊公開弄巧反拙
蘋果日報:蘋果資訊 引發史翠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