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07年的韓國總統大選,候選人李明博深陷抹黑風暴。此時,他的競選團隊推出一奇招:請香奈兒公司特別調製一款香水,並在李明博的每場造勢會場以及個人物品、座車上,全數噴撒。這款以薰衣草香調和而成的香水,被他們命名為「大韓(Great Korean)」。截至選前之夜,據說就已經噴灑了約兩百二十公升。
至於李明博的對手,則對這樣的策略嗤之以鼻。「香水驅除不了貪汙的惡臭!」
到了選舉當日,李明博的助選員依然在一些投票所外噴灑「大韓」。而空氣中的香味,在禁止造勢活動的投票所內成為了最好的提醒。最後,李明博以韓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優勢差距,獲選為大韓民國的第十七任總統。

當然,香水並不是李明博獲勝的最主要原因。事實上,台灣在2012年的總統大選上,蔡英文女士也曾經想要使用同樣的方式突破重圍,但後來並沒有成功。不過,這樣的策略,卻成了「嗅覺行銷」的最好教材。
在這篇【冷知識週刊】第三十號:嗅覺──被遺忘的感官當中,我們可以知道嗅覺與大腦中負責情緒、記憶與行為的邊緣系統有部分連結,所以當我們聞到某種氣味的同時也會觸動特定的記憶與情緒。而腦筋動得快的業者,立刻就想到透過「氣味」賺錢。在我們的生活中,最常碰到的大概就是餐飲業。透過食物的香味吸引消費者購買該品牌的食品或餐點,根本比Mr. Thursday Jr.每週四晚上分享的消夜冷知識,還來得有效。

其實早在古埃及,就有在乳液或是化妝品添加香氣,以促進交易活動的文獻。不過,透過添加香氣來吸引買氣,還未必是商人利用「嗅覺」的唯一方式。在今天,許多商家會透過氣味,來改善購物環境的整體氛圍。這樣的作法,最早可能源自於「氣味電影」。
西元1906年,美國劇院老闆羅達菲嘗試在電影播放的時候,運用玫瑰精油搭配電風扇,首次為電影畫面「添味」。到了1929年,米高梅公司推出的首部大型歌舞片《紅伶秘史》,不只為有聲電影贏得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其實也是一部「氣味電影」。然而,一直到1960年,運用了三十餘種氣味的電影《神秘香》為止,人們還是沒有足夠的技術來控制氣味的停留時間。而當電影院中氣味混雜,這種感受,我想你懂的…
透過氣味改變情緒的方法,儘管在電影業不受青睞,卻成為了賭場、店家用來操控消費者心理的手段。而在講求「品牌行銷」的今天,氣味當然也不能只局限於某類產品,有些時候還必須代表整個品牌的形象。
新加坡航空的機艙、毛毯以及空服員身上的香水使用了同一款的氣味,豎立嗅覺形象。而迪士尼專賣店總公司,也提供了美國各家分店一致的香氣「想像力(Imagination)」作為識別標誌。當然,李明博的「大韓」香水,也屬於透過氣味奠定品牌形象的案例。所以,大家平時不妨豎起鼻子,聞聞氣味在生活中所代表的意義。至於,這樣的感官行銷方式有沒有效?Who nose?
[Mr. Fr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