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藏在音樂中(三)-「鬼門開」的聲音…

Posted by

你知道嗎?【「鬼門開」的聲音…】
‪#‎本日冷知識992

雖然鬼門已經開了一段時間,但是身在鬼島總會發生一些鬼事。因此,今天#Mr.Friday要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屬於「鬼門開」的聲音。

對於陰曹地府,我們總是有著諸多的想像。像是我們習慣說的「鬼門開」,好像把冥界想像成一個和人間界相鄰的空間。而每到農曆七月,開門放狗,間隔人間和陰間的大門被打開,難免讓人想到Michael Jackson《顫慄》的歌曲開頭,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開門聲。

雖然,Michael Jackson開的是鬼屋的門,但它也意味著妖魔鬼怪即將傾巢而出的預告音效,這和民間信仰中「鬼門開」的意境,似乎有某些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在西方的宗教觀中,這個「門」的形象似乎比東方更加清晰,甚至明確地指出地點位置,只差沒在Google Map上標記。這道「門」,就是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神曲》當中,位在耶路撒冷的「地獄之門」。

Sandro_Botticelli_-_La_Carte_de_l'Enfer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的《地獄圖》

在但丁《神曲》的「地獄篇」中,地獄是一個漏斗狀的空間。其中共分為九層,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罪孽。而地獄的入口,則是位在耶路撒冷的黑暗森林中。在入口的上方,銘刻著:

通過我,你將進入悲慘的城市;通過我,你將走入無盡的痛苦!

同樣的一句話,被標註在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但丁交響曲》的樂譜首頁。意味著樂曲的第一樂章開頭,所描述的就是穿越地獄之門的景象。對李斯特來說,地獄之門的印象,就是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營造出莊嚴卻陰森的氣氛。

在民間信仰中,人死後在前往陰間的道路上,必須經過「奈河橋」。有趣的是,當但丁進入「地獄之門」後,經過狹長的通道,接著印入眼簾的,也是一條名為「阿刻戎(Acheron)」的大河。

「冥河」的概念,從古希臘時代的信仰當中就已經存在。對他們來說,「冥河」總共分為五條,各有不同的涵義。而「阿刻戎河」所代表的意思是「痛苦之河」,據說在河上會有一位名為卡戎(Charon)的船夫,負責載送亡靈前往地府。儘管他們不像東方人一樣有橋可走,但在冥河中漂泊的船隻也為地獄的景象增添了一分陰森感。

但丁將古希臘冥河的概念,運用在《神曲》當中。而瑞士畫家柏克林(Arnold Bocklin, 1827-1901)也曾經憑藉這份想像,在西元1880年畫了一幅名為「死之島」的油畫。

1920px-Arnold_Böcklin_009
柏克林的《死之島》第一版,現存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雖然柏克林本人沒有親自解說過這幅畫的含意,不過一般認為,畫中小船上的白色人影,其實是一具棺材。而負責划船的則是卡戎,他們正航行於幽暗的阿刻戎河上。

西元1907年,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在法國看見了這幅油畫,開啟了他對死亡的想像,而創作了交響詩《死之島》。樂曲一開始,就是描寫卡戎在冥河上,緩慢地划著槳徐徐前進的模樣。比起銀色小船搖搖晃晃彎彎,拉赫曼尼諾夫用大提琴營造了莊嚴哀悼的氣氛,迎接地獄的到來。

過了冥河之後,但丁才正式進入「地獄」。等著他的,是九層不同罪名、不同責罰的地獄。

大家可能會覺得,在不同文化當中,描述陰曹地府的風景地貌,好像有些許的類似。當然,誰都沒有辦法肯定這樣的假設,儘管文學家、藝術家和音樂家依然不斷揣摩,不過「鬼門開」的聲音,也許只有自己才聽得見。

[Mr. Friday] (待續)

1gates03
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的雕塑作品《地獄之門》。和《死之島》同樣創作於1880年,也是受到《神曲》的啟發。

 

[fb_embed_post href="https://www.facebook.com/Dailycold/posts/915010048571399/" width="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