ㄓ
#697#~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恐怖谷】
經過兩周Mr. Holiday的代班,翹班已久(?)的Mr. Friday終於放完長假!只是沒想到一回來就碰到一年一度的萬聖夜,小編我只好戴著面具邊吃南瓜邊寫稿了。XD
大家想好要今年要扮成什麼了嗎?
其實每年萬聖夜的裝扮風潮,是有跡可循的。據說在2004年,由於電影《蜘蛛人2》相當賣座,因此全美國大約有215萬個孩童裝扮成蜘蛛人;到了2008年,換成《暮光之城》大紅,這項殊榮便換成是吸血鬼。乃至最近因《陰屍路》的殭屍裝風潮,到勝文都要切割的《復仇者聯盟》英雄系列裝扮,可以發現是影視娛樂帶動了萬聖節裝扮的風向。
至於今年要扮成什麼呢?考慮這兩年賣座的恐怖片,也許「安娜貝爾」(Annabelle)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此小編就不特別介紹這個惡靈娃娃的故事,反正網路上一堆資料,也不影響各位讀者的觀影興致。不過,真正讓小編感興趣的,是真實「安娜貝爾」和電影中「安娜貝爾」的差異:目前被收藏在華倫博物館的「安娜貝爾」娃娃,其實看起來可愛、無害;反而到了電影中,劇組特別使用了更擬人化的洋娃娃,使「安娜貝爾」看起來邪惡、恐怖(比較如圖)。這種差異,其實就是恐怖片最愛使用的「恐怖谷」。
所謂的「恐怖谷」(uncanny valley),其實是一種心理學假說。簡單的說:人類對於「模擬人類」的事物(如機器人、洋娃娃)通常抱有正面好感,而且這些事物的逼真度和人類的好感度會成正比。然而,當這些擬人的事物越來越逼真,到人類的情感上無法分辨差異的時候,好感度竟會驟降,成為負面反感。直到這些事物的逼真度趨於真人,乃至於這個事物就是真人,人類的好感度才會飆升,並且高升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而這段依「擬人逼真度」,讓感情從好感的高點驟降至反感低點又飆升至好感高點的過程,就是「恐怖谷」(如圖)。
「恐怖谷」一詞最早在1906年由德國心理學家Ernst Jentsch所提出,而在1919年又被引用進佛洛伊德的論文中,到了1970年才正式被日本機器人學家森政弘提出。他們認為人類之所以會發展出這樣的心理,是基於「尋找健康配偶和同類」、「遠離畸形疾病和死亡」的原始偏袒心理。另外,人類的自我認知及投射作用也有可能會觸發恐怖谷。例如,看到擬真洋娃娃或機器人的軀幹被裝卸,會讓人投射聯想到自己的軀幹也被支解,因此引發不舒服的感覺。
回到恐怖片。在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中,分成靜態擬人物和動態擬人物的比較,而動態擬人物給人類帶來的恐怖谷的幅度更大。其實,在理論被提出的1970年,根本還沒有技術能做出逼真度極高的動態擬人物來作比較,所以假說依然是假說;然而科技日新月異,除了打造一台和人類相似度極高的機器人以外,事實上,在這個3D動畫技術盛行的時代,電影院中天天都在印證恐怖谷。以皮克斯1988年的動畫《小錫兵》為例,你覺得裡面的嬰兒真的「可愛」嗎?
而到了2008年,未來學家Jamais Cascio又將森政弘的「恐怖谷」重新詮釋,加入了未來學中「超人類」的概念,把擬人逼真度和好感度的曲線做了鏡向延伸,稱為「第二恐怖谷」(second uncanny valley,如圖)。不過,究竟什麼是「比人類更像人類」的事物?在這邊我們應該可以解釋為「更加完美、理想的人類」,或者是哲學上的「超人」。試想哪一天在現實生活中看見長著翅膀的變種人、隔空抓藥刀槍不入的LUCY,或是《普羅米修斯》中號稱人類始祖的白色外星人,應該心裡也是會有一點毛毛的吧!
儘管「恐怖谷」假說目前依然有可能只是偽科學,不過,它也成了驚悚片編劇拿捏觀眾口味的度量衡。「恐怖谷」上各階段的範例如機器人、洋娃娃或殭屍,無不被拿來當作電影中的恐怖題材。
除了上面提到的電影,你還有想到其他的例子嗎?
[Mr. Friday]
(BTW其實今天的主題在去年的萬聖節冷知識有提到過唷!)
本文曾刊登於 每日一冷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