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雖然已經遲了一天,貼心小編如我還是想問問大家,不知道各位端午節有沒有吃到粽子呢?最近我身邊的朋友很應景的配合這個傳統漢人節慶,一直在爭辯到底是南部粽還是北部粽好吃。這時有個傻傻又天真的朋友問到:南、北部都有自己的粽子,那原住民有沒有屬於自己的粽子呢?
小編忍不住搖了搖頭,剛剛不是才說了粽子是傳統漢人節慶在吃的嗎?雖然說現在因為外來影響,讓許多原住民族人也開始會吃粽子,但是過去其實並沒有這樣的食物或是概念存在。比如阿美語會稱粽子為cang或pa-cang,這顯然是從閩南語借字而來的。
這時或許會有人說到,他曾經在部落裡吃過那種像粽子一般,用葉子包裹的澱粉食物。沒錯!這類的食物確實在原住民的傳統美食佔有一席之地,但是我們不能直接把它與漢人的粽子畫上等號。
以魯凱族或排灣族的「吉拿富」為例,多半是族人遇上重要喜慶或是貴客臨門會拿出的食物。一般來說,它的內餡隨著不同族群或部落有些不同。最裡面會是肉類,多半是豬肉為主,也有人會以山羌肉、山豬肉,甚至是蝸牛來使用。接著是小米粉、糯米粉等把內餡包起來,然後再用生長於南部低海拔山區或平野地區的假酸漿葉(lavilu)包住前述的那些。這個時候還不算完成唷,它還必須要用月桃葉包起來、以繩子綁起,才算是真的完成一個吉拿富。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個疑問:漢人的粽子就是直接外面包了粽葉而已,為什麼吉拿富要包了假酸漿葉,又要再包上一層月桃葉呢?
假酸漿葉這種葉子用來包裹糯米粉等食材已經在原住民是行之有年,它是可以直接與內層的食物一起吞下肚的。除了有特殊的香氣外,它更有幫助消化、防脹氣的功用。這不禁讓小編想起第一次吃到吉拿富的經驗,當時可是一連吃了四、五個都還不會有很撐的感覺。要是吃的是粽子,可能到第二顆的時候就已經哇哇叫到受不了。
啊!寫了這麼多,到底現在哪裡可以生出吉拿富一解小編我的嘴饞……
我們明天見 😀
[Mr. Tuesday]
本文曾刊登於 “每日一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