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曾經是好萊塢最熱門的靈感來源,連電視影集《星際爭霸戰 (Star Trek)》的許多設定都受到當時國際政治氛圍的啟發。但誰都沒有料到,最後會是像《星際爭霸戰》這種天馬行空的影視作品,預言了冷戰的嘎然而止。

科克艦長威廉・薛特納 (William Shatner) 本人執導的第五集電影,票房慘敗幾乎讓《星際爭霸戰》系列畫下休止符。派拉蒙影業甚至已經擬好備案不拍續集,改成重新選角的前傳電影,主張《星際爭霸戰》唯一可能繼續玩下去的出路,是拍一部由少男少女擔綱的星艦學院版《捍衛戰士 (Top Gun)》(事實上多年後他們真的幹了差不多的事)。
1990 年初,曾飾演史巴克也導過兩部《星際爭霸戰》電影的李奧納德・尼莫伊 (Leonard Nimoy) 找來了第二集的導演尼可拉斯・梅耶 (Nicholas Meyer) 一起腦力激盪,希望想出一個讓派拉蒙影業回心轉意、不要輕易重開機的好故事:
「如果那道太空版的高牆倒下了會發生什麼事?你知道的,我們一直拿克林貢人來當成現實世界的蘇聯替身….. 」
尼莫伊提議構思一個假設冷戰突然結束的故事。梅耶興奮地立刻接話:
「等等,我們可以先製造一個太空版的車諾比事件。爆炸聲響中,我們熟悉的克林貢帝國就掰了…… 」
他們想出來的點子是讓克林貢母星的重要能源礦場 Praxis 衛星發生事故,衛星爆炸後波及克林貢母星,使帝國瀕臨瓦解。

這個情節直指四年多前發生在烏克蘭的車諾比電廠事故。美蘇軍備競賽導致蘇聯政府預算往國防事務嚴重傾斜,政府其他部門的失能狀態嚴重,以至於電廠事故 34 小時後領導高層才開始有反應。事故連帶使得蘇聯人對政府的信任崩潰,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 (Mihail Gorbachov) 曾說:
「車諾比事故可能成為五年之後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
李奧納德・尼莫伊自己的猶太裔父母來自蘇聯統治下的烏克蘭,也一直關注戈巴契夫的改革開放政策,可以想像他因此才會得到這個情節的靈感。事實上,電影中的溫和改革派克林貢帝國議長 Gorkon 的角色就是在影射戈巴契夫。Gorkon 這個名字,還是拼湊戈巴契夫 (Gorbachov) 跟林肯 (Lincon) 這兩個美蘇政治人物的姓而創造出來的。

就像冷戰電影的慣例,故事的前半部有很大一部分的張力,來自於這個角色的模糊動機:他到底所為何來?是真的冀求和平,還是別有所圖?
而最後這個角色的下場也跟現實世界的戈巴契夫一樣,在政治暗殺中功虧一簣,黯然離開舞台。
1991 年 12 月 6 日,《星艦迷航記6:邁入未來 (Star Trek VI: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上映,成為迄今最好的《星際爭霸戰》電影(或許和第二集並列)。片名還引用莎劇《哈姆雷特》的台詞,莎翁把死亡比做未知之地,而電影則把失去對手的後冷戰世界,比做未知之地的冒險。
電影上映的十九天後,更具爆炸性的聲響出現了: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突然發表演說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當天晚上 19 時 38 分克里姆林宮降下蘇聯國旗,我們從冷戰電影中熟悉的克林貢替身也掰了。
[葉郎]
延伸閱讀
電影中 Praxis 衛星的爆炸性開場
戈巴契夫辭職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