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聞筆記】貝克街非正規部隊 —— 威力・旺卡的間諜生涯

Posted by

在現代的讀者 / 影迷心目中,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是位偉大的童書作家。他曾經被翻拍成電影的著作,包括《巧克力冒險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吹夢巨人 (The BFG)》和《超級狐狸先生 (Fantastic Mr. Fox)》。

不過,在慢慢被遺忘的歷史中,他卻和英國情報員 James Bond 本人有過錯綜複雜的牽扯。

以下,是羅爾德・達爾不為人知的間諜生涯故事。(旁白口吻)

Roald Dahl

除了童書之外,很少人知道羅爾德・達爾也寫過很多其他的玩意兒。

比如電影劇本。他親自改寫 1971 年版的《巧克力冒險工廠》(又譯《歡樂糖果屋 (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電影劇本,雖然這部電影因為太偏重威力・旺卡這個角色,讓他最後怒而宣布和電影劃清界線。除此之外,1967 年大為成功的 007 電影《雷霆谷 (You Only Live Twice)》的劇本也是出自他之手。

找上童書作者來為 007 寫劇本,可謂製作人艾伯特・布洛克里的神來之筆。因為羅爾德・達爾不僅和當時剛過世的龐德小說之父伊恩・佛萊明 (Ian Fleming) 熟識,甚至曾在同一間諜組織中共事。更離奇的是,他們兩位甚至為了間諜活動和私人情慾等不同理由,在同一時間睡了同一位美國富豪。

You Only Live Twice」用在這些戰前、戰後都活得精彩漂亮的英國紳士身上,或許是最切題的人生總結。

羅爾德・達爾和伊恩・佛萊明參與的這個間諜組織,是二戰期間邱吉爾下令成立的英國特別行動處 (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 又稱 SOE)。

因為倫敦總部設在知名的貝克街上,這些間諜們有個來自名偵探小說中的封號——「貝克街非正規部隊 (The Baker Street Irregulars)」。在小說中原指福爾摩斯的街頭情報來源:街頭行乞的孤兒們。

珍珠港事變前,美國政府和美國民意一直偏向拒絕介入戰事的孤立主義。這個政治傾向對於身陷歐洲戰場、無從脫身的大英帝國非常不利,所以 MI6 和 SOE 在美國佈建了情報網,試圖扭轉美國人的這種孤立主義,並在美國參戰後持續監視美國的民心動向。

依據不同專長,這些不一定受過軍事和間諜訓練的非正規部隊情報員各自在美國從事各種秘密行動:

。英國海軍情報處出身的伊恩・佛萊明負責和美國進行情報交流,並扶持美國建立自己的情報組織:中央情報局 (CIA)。

。後來創立奧美廣告公司大衛・奧格威 (David Ogilvy) 負責帶領寫手們,在美國媒體上發動宣傳戰鼓吹參戰。日後成為專職作家的羅爾德・達爾和伊恩・佛萊明,都在奧格威的指揮底下順便練筆。

。至於羅爾德・達爾負責的情報工作比較離奇。身為英國大使館僱員的他,利用遊走華盛頓外交圈的社交機會,和各種官夫人、富家女以及有影響力的寡婦們上床,藉以換取美國政治情報和並透過她們發揮政治影響力。

當時羅爾德・達爾的線人之一,是時尚名流米利琴特・羅傑斯 (Millicent Rogers),她是超級富豪「標準石油」創辦人之一的亨利・羅傑斯的孫女。據說伊恩・佛萊明在他的牙買加豪宅「黃金眼山莊」也和米利琴特・羅傑斯「相好」過,後來發現此事的達爾l怒而和佛萊明決裂、好幾年不講話,一直到佛萊明結婚後才重修舊好。

Ivar Bryce & Ian Fleming

最後,他們在美國的情報工作仰賴另外一名成員伊瓦爾・布萊斯 (Ivar Bryce) 的大膽計畫取得了空前的進展:

為了讓美國覺得納粹的威脅已經到了家門口,布萊斯偽造了假的德文地圖,展示德國人對於重新劃分南美洲國境的征服構想。這份假情報一路上呈到小羅斯福總統,最終間接促成了貝克街男孩們的終極目標實現——美國投入歐洲戰場。

羅爾德・達爾向來都稱伊瓦爾・布萊斯是 James Bond 真正的原型。他說:

「龐德身上有百分之五十的元素,包含奢華和氣質都是直接來自布萊斯本人。」

伊恩・佛萊明從小就認識伊瓦爾・布萊斯,後來定居牙買加也是受到布萊斯的影響(伊恩・佛萊明的黃金眼山莊還是布萊斯幫忙仲介的土地)。1953 年佛萊明出版第一本 007 小說《皇家夜總會 (Casino Royale)》時,就用伊瓦爾・布萊斯的中間名「Felix」來為故事中的 CIA 情報員命名,也很可能是為了紀念貝克街男孩們的美國生涯。

 

 

[葉郎]

 

最後的禮尚往來:

伊瓦爾・布萊斯晚年出版自傳回顧他精彩一生時,也順帶用書名向伊恩・佛萊明原著、羅爾德・達爾改寫劇本的那部龐德電影致敬。那本書就叫做《You Only Live Once》。

 

延伸閱讀

設在加拿大的行動基地跟訓練機構 Camp X

改變歷史的那張假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