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院在 2016 年批准釋放一名華府槍擊案的行兇者。
這起當年喧騰一時的槍擊案,最驚世駭俗的部分不只是受害者是美國總統雷根 (Ronald Reagan) 本人,而是行兇後被當場逮捕的兇手宣稱他暗殺總統的真正目的:
為了引起他的心上人 —— 女星茱蒂・佛斯特 (Jodie Foster) 的注意。

1976 年,由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 導演的《計程車司機 (Taxi Driver)》不僅獲得了橫掃全球的讚譽,更徹底改變了一個德州科技大學二年級學生小約翰・欣克利 (John Warnock Hinckley, Jr.) 的命運。當然,還有當時年僅十四歲的女星茱蒂・佛斯特的命運。
《計程車司機》敘述一名適應不良的越戰退伍軍人 Travis 的故事。在紐約開計程車的 Travis 結識了十四歲的妓女 Iris, 因此興起了拯救 Iris 的念頭,即便 Iris 可能從頭到尾就沒有想要他的救贖。於是 Travis 買了幾把槍,試圖槍殺美國參議員、擊斃控制 Iris 的皮條客,以便在這個萬惡城市之中成為萬眾仰目的英雄。
Travis 這個角色的靈感,來自 1972 年試圖暗殺美國總統候選人、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的兇手阿圖・布雷默爾 (Arthur Bremer)。布雷默爾曾在日記中說他之所以選擇對政治人物行兇,理由是這樣做可以「改變自己的默默無聞並且擺脫對世界的無力感」。
該說導演馬丁・史柯西斯的藝術企圖成功嗎?當時二十一歲的小約翰・欣克利,在看完電影之後大受震撼。他先後看了十五次《計程車司機》,並且開始覺得自己就是劇中的計程車司機 Travis。
更重要的是,他跟電影中的勞勃・狄尼洛一樣,瘋狂地愛上了年僅十四歲的茱蒂・佛斯特。

接著,欣克利有意或是無意地慢慢化身成為電影中的 Travis。
他穿上類似勞勃・狄尼洛的衣服,喝一模一樣的桃子白蘭地酒,並且跟電影主角一樣開始收集各種槍械。
他不只四處留意女星茱蒂・佛斯特的動向,還並試著跟蹤她。1980 年,茱蒂・佛斯特進耶魯大學後,欣克利甚至大費周章地去報名耶魯的寫作班,希望藉此能更接近他的女神茱蒂・佛斯特。
終於,他和茱蒂・佛斯特有了真正的接觸。他數次寫告白信給她,並直接打電話給她。不過這位耶魯大學生兼好萊塢女星,對這名愛慕者很明確地表達說對他不感興趣。
被女神發了「好人卡」,欣克利對挫敗的直覺反應是進一步模仿《計程車司機》電影中的 Travis 或是真實世界中暗殺總統候選人的布雷默爾,他要幹一票大的,讓茱蒂・佛斯特對他另眼相看。

1980 年10月,欣克利試圖暗殺正在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卡特 (Jimmy Carter),結果因為違法攜械在機場被捕。
幾個月後他把注意力轉移到剛剛在選舉中擊敗卡特的新任總統雷根。他甚至事先寫信給茱蒂・佛斯特,預告他要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而茱蒂・佛斯特立刻通知了校方跟警察,後者也開始試圖追查欣克利的行跡。
1981 年 3 月 30 日下午,欣克利出現在華盛頓的希爾頓飯店外,對著正要離開飯店的雷根總統連開了六槍。
包含總統在內四個人被子彈擊中,傷勢最重的是被擊中頭部、導致終身癱瘓的白宮發言人詹姆士・布雷迪 (James Brady),以及被擊中腹部、嚴重內出血的雷根總統。

雷根總統雖然傷勢嚴重,但經過急救後不久就轉入普通病房,三週後就回到白宮上班。
欣克利則是被控十三項罪名,但法院認定他患有精神病而裁定無罪,只遭強制就醫。這個判決在美國造成激烈的社會反應,並引發各州後續修法為精神障礙抗辯的認定設定更嚴格的條件(比如改由被告舉證),有些州甚至根本廢除了精神障礙抗辯的法源。
至於當時年僅二十歲的茱蒂・佛斯特,因此無端成為此頭條新聞的主角。她受到嚴重驚嚇,還因此從耶魯休學,以逃避無孔不入的媒體侵擾。
她拒絕了任何跟欣克利案有關的採訪,只要採訪或錄影現場有任何人提及欣克利的名字,她就會立刻毫不猶豫地轉頭離開。唯一一次例外,是事發一年後她在歐洲旅行的路上寫了一篇交代自己心路歷程的文章,投給了《君子雜誌 (Esquire)》。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Why Me? 為什麼是我?」:
欣克利最大的罪過,就是將「愛 (Love)」跟「癡妄 (Obsession)」混為一談。我絕不原諒他的是他對愛的輕蔑。他的輕蔑只會讓我更加覺得他的人生完全搞錯重點。愛是幸福的,癡妄是可悲的、恣縱的。這是我很早就學到的重要一課。我對於那些聲稱愛我的人總是心存戒備。我知道愛是什麼,但他們知道嗎?
雖然事過境遷,但她自認只要傷口還在,她個人的戰爭就永遠不會結束。「仍然會有這麼一天,街上的某個陌生人可能會隨口對著我說『嘿~你不就是那個讓總統挨子彈的女孩嗎?』」
[葉郎]
延伸閱讀
“Why Me?" – Jodie Foster | Esquire Magazine |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