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家菲利普.迪克 (Philip K. Dick) 從未預見在他落魄潦倒的一生完結之後,他會突然成為好萊塢最愛的作家,甚至成為數位時代的重要文化符碼。
《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魔鬼總動員 (Total Recall)》、《關鍵報告 (Minority Report》、《心機掃描 (A Scanner Darkly》的成功都發生在他過世之後;儘管賣出《銀翼殺手》原著電影版權並順利開拍,已經使他在世的最後幾個月逐漸獲得注意,但對他本人來說,人生最後幾年裡最重要的經歷無疑還是 1974 年那個科幻史上最困惑難解的傳奇性神秘事件:
他遇見了「上帝」本人,而且上帝還順便「駭」了他的腦袋。

-
藥局派來的上帝
「現實」:就是即使你停止相信它是真的,它還是死賴在那兒的玩意兒 (Reality is that which, when you stop believing in it, doesn’t go away.)。
這是菲利普.迪克在他的多重現實宇宙中判斷「現實」的秘訣。而在 1974 年二月二十日,就發生了一件從此就死賴在那兒、改變這個作家一生的神秘事件。
這天,46 歲的迪克在動完智齒拔除手術之後,在家等一份藥局送來的止痛藥緩解他的術後疼痛。結果上門的竟是「上帝」本人。他在寫給《地海戰記 (Tales from Earthsea)》原著作者娥蘇拉.勒瑰恩 (Ursula Le Guin) 的信中,描述當天事發經過:
「門鈴響了,我就起身去應門。結果站在門外的是一個眼如銅鈴的黑髮女子。」
迪克問起送止痛藥的女子身上戴著的神秘項鍊:
「那名女子指著項鍊墜子上的魚,解釋道『這是早期基督教徒使用的一種宗教圖像』,然後她就離開我家。」
從女子離開之後,迪克就開始出現持續數週的幻覺。

-
粉紅色的開悟
後來,菲利普.迪克形容這些被項鍊墜子激發的幻覺,像是一種由粉紅色雷射光組成的現代抽象畫:
「我認出了一些保羅.克利 (Paul Klee) 的風格以及某些時期的畢卡索 (Pablo Picasso) 風格….. 我會用超過八小時的時間盡情沈浸在這些此生僅見最美麗、最興奮、最動人的畫面,並意會到這些畫面是一種超自然神蹟。」
迪克在接受專訪時對主持人查爾斯.普拉特 (Charles Platt) 說道:
「一種超自然的智能入侵我的意識,那種感覺就好比是我過去其實是精神失常的狀態,而突然之間我變得心智正常了一樣。」
他將那幾週發生的經歷稱作「2-3-74 事件」(意指 1974 年二月到三月)。接下來,他會用剩下八年的餘生,窮盡一切方法試圖解釋那幾週發生的事。他持續好幾年到處接受媒體訪問公開討論他的超自然體驗,甚至還用了八千多頁的筆記記載他對此事件的各種詮釋(其中有少部分被摘錄出版)。
有些人將迪克的幻覺歸因於精神分裂症或是毒品,並認為他和其他患者或是毒蟲的差別,僅在他是個想像力跟表達能力都很厲害的小說家。
而許多證據顯示迪克曾藉助安非他命來寫作,他甚至還是 60 年代大力主張 LSD 對人體有益的迷幻藥研究者蒂莫西.利里 (Timothy Leary) 的好友兼支持者。問題是迪克從 70 年代起,就成為積極的「反毒運動」者,極力主張毒品對人體有害。他的最後一任妻子,也證實這段期間他不太可能接觸毒品。

-
What is the Matrix
後來,菲利普.迪克將與他接觸的這個神聖力量稱之為「VALIS(Vast Active Living Intelligence System,大規模活躍生命智慧系統)」。
他認為 VALIS 是上帝,也是外星人。而 VALIS 駭進迪克大腦的最重要目的,是要告訴他這個世界的終極真相:
他所處的 1974 年是一個由電腦模擬出來的幻覺世界。其實大家真實存在的年代,是第一世紀初的羅馬帝國。而迪克在那個真實世界的身份是一名受到羅馬帝國迫害的早期基督教門徒,名為 Thomas。
等等,這個情節怎麼有點耳熟?Neo?Is that you?
後來在網路上瘋傳的一段 1977 年演講錄影中,迪克更明確地說:
「我們活在一個電腦虛擬世界中。而我們唯一能觀察的線索是當這部電腦改變某種參數設定時,會引發我們所存在的現實出現某些修訂。」
他說那些虛擬現實版本修訂所促發的經驗,就是「既視感 (déjà vu)」。
多年來,《駭客任務 (The Matrix)》一直給人一種好像改編自某本失傳的菲利普.迪克小說的感覺。現在我們終於明白,《駭客任務》原來改編自菲利普.迪克的真實人生。
或者說是改編自我們存在的那個虛擬現實。
紅膠囊?還是藍膠囊?
[葉郎]
延伸閱讀
漫畫版的「2-3-74 事件」
菲利普.迪克早在 1977 年就揭露母體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