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聞筆記】必須敬畏的真兇—「阿拉斯加之死」謎題破解

Posted by

西元 1992 年 9 月 6 日,二十四歲的麥坎德斯 (Chris McCandless) 被獵人發現陳屍在阿拉斯加迪納利國家公園荒野中的一部廢棄巴士裡。

他的冒險經歷成就了一本暢銷書-《阿拉斯加之死 (Into the Wild)》,以及一部由西恩.潘導演的同名電影,觸發了無數年輕人的心靈,也創造了極大的爭議。這個爭議一直到二十多年後,他的真正死因慢慢被科學驗證,才終於塵埃落定。

IntotheWild-1
Into the Wild, 2007

一開始,麥坎德斯帶著少量的食物和裝備徒步進入阿拉斯加荒野地帶,靠著獵捕野生動物以及採集植物生活了 119 天,直到他因疑似中毒死亡。他的荒野流浪經歷(隨著書的走紅)成為年輕人的仿效對象,數以千計後繼者跟隨著他的腳步隻身走入各種荒野,尋找最後的心靈淨土。不過,其中也有無數人和他一樣丟了性命。

批評者認為,麥坎德斯在欠缺適當裝備(比如地圖或指北針)和求生知識的情況下進入荒野,是一種對大自然的無知和自大。而他的中毒正是最好的證據。

一名阿拉斯加公園騎警就表示:

「從我的觀點來看麥坎德斯的故事,就會覺得這個故事一點都不迷人,就是個愚蠢、輕率的悲劇事件。」

《阿拉斯加之死》的原作者強.克拉庫爾 (Jon Krakauer),本身也是狂熱登山者。事實上,2015 年的電影《聖母峰 (Everest)》裡頭那個登山隊中倖存的雜誌記者正是他本人。而他在《阿拉斯加之死》中,很明顯地展露了對於麥坎德斯精神上和情感上的認同,但這樣的認同也使他一直對「麥坎德斯到底是不是死於無知和輕率」這個議題耿耿於懷。

jon Krakauer
Jon Krakauer (圖片來源)

在法醫原本的鑑定中,麥坎德斯的死因是餓死。

克拉庫爾在他最早的報導中,推論麥坎德斯把兩種同屬岩黃蓍屬 (Hedysarum) 的植物搞混(一種有毒、一種無毒),導致嚴重中毒症狀而無法外出覓食,才會餓死。

但在後續調查中,他發現麥坎德斯其實買了一本阿拉斯加植物圖鑑帶在身邊,書中很明確陳述這兩種植物如何分辨。而且麥坎德斯在書後面的空白處,還做了筆記確認哪一種是無毒可食用的。可見,他把兩種植物搞混的機會很低。而根據他日記的記載,他非常明確地知道自己吃的是無毒的 Hedysarum Alpinum(俗名被稱作野馬鈴薯)。

Hedysarum alpinum
Hedysarum Alpinum

二十多年來,包括克拉庫爾自己、科學家以及一些熱情的粉絲各自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查研究。不過一直到 2015 年,才真正確定了這個驚人的結論:

原來,不是那本圖鑑的錯,更不是麥坎德斯輕率無知。被稱作野馬鈴薯的這種無毒植物,其實牠的種子是有毒的。而麥坎德斯的死,很可能就是這種過去被認為無毒可食用的野馬鈴薯,其第一個有記載的中毒死亡案例。

2015 年三月,《野外與環境醫學期刊 (Wilderness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刊登了這篇由一群科學家和強.克拉庫爾共同掛名的論文,證實了野馬鈴薯在不同季節、不同部位可能含有不同程度的左旋刀豆胺酸 (L-canavanine) 這種有毒鹼性氨基酸。

happiness1

而在麥坎德斯死前的一個月,他寫下了這段話:

「真正的幸福必須仰賴與人分享才能真實存在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他的死亡,加上一本書、一部電影和一個鍥而不捨追兇二十多年的作者,也促使另一個定理的真實存在被認識、傳播跟分享:

在擁抱自然的同時,必須俯首敬畏你的自然。

 

[葉郎]

 

延伸閱讀

強.克拉庫爾近年的調查過程

強.克拉庫爾近年的調查過程(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