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認證 (The Bourne Identity)》是諜報驚悚小說家勞勃.勒德倫 (Robert Ludlum) 最成功的作品。而關於「Bourne」這個名字以及身份迷失情節的靈感,有一說是源自十九世紀知名的多重人格病患:安塞爾.包恩 (Ansel Bourne)。
1887 年,安塞爾.包恩從自己生活了近六十年的家鄉羅德島人間蒸發。他用另外一個名字 Brown 在賓州過另外一種身份的生活,並且還開了一家小雜貨店做起生意。
三個月後,他突然一覺醒來完全忘記 Brown 的身份,並想起來自己叫做 Bourne,然後完全搞不清楚為什麼自己人會在賓州。
後來經過催眠治療,精神科醫生甚至一度喚醒了那個只活了三個月的人格 Brown。

而電影中的「絆腳石計畫 (Operation Treadstone)」,也有它真實世界的血緣。
原著中,勞勃.勒德倫原本用真有其人的恐怖份子豺狼卡洛斯 (Carlos the Jackal) 作為大反派。而導演道格.李曼則把故事中「絆腳石計畫」的 CIA 官員設為主要惡役。
這些絆腳石計畫的 CIA 官員,分別來自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雷根政府時期「伊朗軍售醜聞」中的兩位主角-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麥克法蘭 (Robert McFarlane) 以及實際執行者奧利弗.諾斯 (Oliver North) 中校。前者正是 布萊恩.考克斯飾演的角色 Ward Abbott,後者則是克里斯.庫柏飾演的 Conklin。
麥克法蘭和諾斯兩人負責執行雷根總統批准的秘密計畫「The Enterprise」,透過曲折管道非法販售武器給伊朗,用以交換美國在黎巴嫩的人質,必且以軍售秘密帳戶款項非法資助尼加拉瓜反叛軍。

導演道格.李曼選擇把故事重心轉移到這些主管間諜業務的 CIA 官員身上,其實也有他自己的理由。他的親生父親正是美國知名律師,同時也是國會調查伊朗軍售醜聞的調查委員會主席。他表示:
「我因此有幸見證真實世界中的間諜是如何運作的。如果不是我父親參與那次調查, Bourne 就不會是現在的 Bourne 了」
最後一個線索,是墊腳石計畫中相關的戰士訓練情節。它們來自比電影更離奇的真實事件:
1950 年代起,CIA 因為擔心中國搶先研發出洗腦士兵的科技,便開始秘密進行所謂的「MKUltra 計畫」,希望研究一套控制人腦的方法,並且大量使用催眠、LSD 迷幻藥、感覺剝奪、隔離、性虐待等各種酷刑在不知情的受試驗者身上。
一開始,受試驗者都是精神病患者、囚犯、癮君子和妓女,後來亦在中情局雇員、軍人、醫生、一般百性身上做實驗。等到 1975 年國會注意到這個非法行為準備開始調查時,相關檔案已經在兩年前被 CIA 全數銷毀。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其中一場實驗還涉及催眠一名護士,命令她拿起一把槍並對現場另外一名女子扣下板機(所幸未上膛)。
想起來了嗎?類似的畫面不只在《神鬼認證:最後通牒 (The Bourne Ultimatum)》中出現,事實上也在兩度拍成電影的另外一本諜報小說《諜網迷魂 (Manchurian Candidate)》中出現。
好了,到底是誰說現代的娛樂電影都太天馬行空、脫離現實了?
[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