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大家好,很抱歉因為工作的緣故跟大家告別了這麼久,因為個人因素而荒廢了每日一冷實在是讓人羞愧萬分,在此項各位讀者再次抱歉!既然已經到了週日晚間時分,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在這個資本主義競相比較排場、豪奢的今日,富人們除了高級車款、美食美饌之外,最能讓他們滿足一分高下心理的恐怕就是房地產了。
但在都市叢林中要找到大塊土地成就古堡莊園並非易事,二十世紀後在都市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公寓大廈們就成了他們的次佳選擇。但在公寓大廈這人人皆可入住的空間場域,要如何才能滿足富人們的自我膨脹高人一等心理呢?此時頂樓公寓(又有空中別墅的別稱)自然脫穎而出了。但頂樓公寓在這波資本主義加上個人主義失控潮瘋狂出現之前是如何的光景?既然歐美在二十世紀之前就有能力蓋上數層樓的建築,那當時的頂樓又是誰在住的呢?
或許著名的英劇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可以提供我們一些寶貴線索。在劇中不止一次提到該莊園的頂樓是由在莊園服務的僕人們居住。平時僕人們在莊園地下室的空間中用餐、開會、準備日常生活起區服務的內容,但到了休息時間時,他們全都會移駕到莊園頂樓就寢。雖然歐洲各莊園的格局規劃或有不同,但頂樓總是傭人房的設計並未改變。而男女傭人們的房間是分開成男性一區女性一區。當時的頂樓設計並未像今日良善,冬天時總是陰冷潮濕,夏天則炎熱不堪,採光也非常不好,只有小小的窗戶能透光。傭人房中常常只有簡單的床褥,連傢俱都沒有,只有小小的箱子容器能鎖上自己的個人貴重物品。而這些傭人房都不能關上,隨時都要接受管家或雇主的檢查。整體來說是非常不良的工作及居住環境。
時序到了 1920 年代,世界經濟重心開始漸漸從歐洲轉移到美國,此時的紐約市正受到美國在二十年代的經濟大成長影響,人們開始接受在都市中居住的想法。因此紐約市開始出現了大量居住空間需求,許多在現代知名的高樓大廈都是在這一時期建造。這黃金時代中其中一位追求生活品味的是富翁 Conde Nast ,他是一位出版業大亨,旗下的出版品包括時至今日都相當有名的 Vogue、Vanity Fair 及紐約客人人愛讀一手一本的 The New Yorker 。
這位富翁將他在公園大道 1040 號大樓的頂樓公寓改建成有複式單位的樓中樓。起出建造之時,該棟建築物的頂樓建有三間讓傭人們使用的傭人房,但 Conde Nast 將這些房間全部打通,並加上娛樂室,最後把該建築物的最高幾個樓層留給私人家族使用居住。最後傭人們的生活空間再度受到擠壓,又只能和悲慘命運妥協,一入侯門深似海。
此一舉動開始了全世界富人們追求空中別墅頂樓公寓的風潮,互相比拚誰住的比較高,誰能看到較好的風景登高望遠。也讓媒體們不斷洗腦社會大眾什麼是所謂的品味什麼是所謂的美學。雖然這些名詞與景致本身是中性的,但在媒體不斷豢養大家資本主義與個人主義「成功人生」時,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一味索波逐流也是很重要的。
今天的冷知識就介紹到這裡了,各位讀者我們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