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瑞典東印度公司】
#本日冷知識1406
大家好,相信大家在學校讀歷史的時候,應該有讀過統治過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 跟英國東印度公司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吧?

但是除了西歐跟南歐(葡萄牙東印度公司)之外,中歐還有奧地利東印度公司,北歐也有丹麥跟瑞典東印度公司。
隨著英國跟荷蘭東印度公司跟亞洲貿易,替母國帶來大量財富之後,各國也相繼成立東印度公司,想要分享亞洲貿易的好處。
早在 17 世紀初,荷蘭商人Willem Usselincx 就曾經向瑞典國王提議可以將西瑞典大城哥德堡 (Göteborg) 當作遠航貿易據點,比起從東瑞典出發,不但航程縮短,還不需經過丹麥松德海峽 (Øresund),被丹麥抽關稅。雖然國王 Gustav II Adolf 在 1626 年給予 Willem Usselincx 12 年的皇家特許,但在同一年瑞典參加了歐陸發生的三十年戰爭,除了國家財政陷入困難,支持貿易的國王也在戰爭中喪生, Willem Usselincx 的貿易也只能縮限於歐陸。
隨後幾年,不同的外國人陸續向瑞典國王建議新的貿易方案,其中德國商人 Erlenkamp ,建議可以走北冰洋航線先到達日本,再前往中國或是印度,這樣不用繞過非洲好望角,也可以避免與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等國在航程上起衝突。向國王建議成立東印度公司的人中,也不乏海盜,他們想要利用歐陸各國間的衝突易幟瑞典,一方面有國家保護,一方面取得商業利益。
但當這些提案都還沒有個結果時,瑞典在 1700 年參加了 21 年的大北方戰爭(Great Northern War)。戰後瑞典不但退出了列強之列,財政也無法負擔遠航貿易的投資。反對者認為瑞典不應該把國內的木材跟金屬,去亞洲交換「無助於國家復甦」的茶與瓷器。當時一位官員 Johan Arckenholtz 更直言:「使用溫暖國家的產品,會使瑞典人民失去健康、力氣跟精神」[1]。
但為什麼卻在這個時候,瑞典東印度公司卻在 1731 年成立了呢?

因為英國跟荷蘭東印度公司均為特許制度,那些無緣取得特取權的水手以及商人,也想要取得亞洲貿易的利益,所以只好四處遊說各國國王,希望可以在當地成立特許公司,由他們來負責經營。瑞典公司成立的主要推手是蘇格蘭商人 Colin Campbell ,他與德裔瑞典人 Henrik König 說服了國會,取得了特取權。但是瑞典東印度公司的成立,也代表瑞典要開始與英國、法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競爭,瑞典駐英國大使甚至不敢把特權信交給英國政府 [2]。

瑞典東印度公司的開始瑞典哥德堡跟中國廣州的茶瓷貿易後, 1775 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法國、西班牙、荷蘭封鎖了英國在東方的茶貿易。由於茶的需求快速減少,廣州的茶價下跌,但是歐洲因為茶的供給減少,茶價上升。瑞典身為少數在獨立戰爭期間不受影響的國家,在這段時間比起 1731 到 1766 年間,多賺了 58% 的利潤 [3]。貨物回到歐洲之後,公司會用低於其他國家東印度公司的價格,走私到歐洲換取財富,主要的出口國是英國。

到了十九世紀,英國逐漸開始整頓腐敗虧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最終目標是要將公司所有的財富跟權力收回英國政府。由於低價走私茶葉到英國是瑞典東印度公司的重要財富來源,加上亞洲貿易的利潤降低,瑞典東印度公司在取得第五次特許 (5th octroi, 1806-1821) 後,就不再申請特許,也於 1813 年 12 月 13 日股東大會後,結束東印度公司的營運。
瑞典東印度公司除了替瑞典帶來財富之外,瑞典皇家科學院也派研究員跟科學家駐船,沿路做科學紀錄以及蒐集標本。
在 1745 年,當時東印度公司的哥德堡號(Götheborg,現在稱哥德堡一號),在從廣州回到瑞典時,在哥德堡外沈船,船員全數獲救,但是帶回來的財富也就沉到海底。在研究機構跟政府的努力下,於1993年完成哥德堡一號的打撈。在那之後,社會上也有希望可以重造一艘哥德堡號的聲音,所以今天瑞典仍有一個瑞典東印度有限公司(Svenska Ostindiska Companiet Aktiebolag),當初成立就是要重建一艘哥德堡號,也就是今天的哥德堡三號。這艘船在2003年啟用,並於2005年到2006年間,沿著舊航道,回到了當初的貿易終點廣州。目前哥德堡三號用於研究、教育以及促進邦誼。


我們下次見!
[Mr Holiday]
參考資料:
Wikipedia
圖片
The East India House at Norra Hamngatan in Gothenburg
Colin Campbell (1686–1757), co-founder and director of the SOIC
其他註解
[1] Kjellberg, Sven T. (1975). Svenska ostindiska compagnierna 1731–1813: kryddor, te, porslin, siden [The Swedish East India company 1731–1813: spice, tea, porcelain, silk] (in Swedish) (2 ed.). Malmö: Allhem. pp. 46–47.
[2] Frängsmyr, Tore (1990). Ostindiska kompaniet: människorna, äventyret och den ekonomiska drömmen [The Swedish East India company: the people, the adventure and the economic dream] (in Swedish) (2 ed.). Höganäs: Wiken. pp. 23–24.
[3] Kjellberg 1975, pp. 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