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讀者在運動的時候會有一邊聽音樂的習慣,連健身房也時常放一些動感的音樂以配合使用者的重量訓練或跑步的節奏,若你是舞者更是需要隨著音樂節拍律動。不過,到底音樂的節奏會不會影響運動的表現呢?甚至影響關節的健康呢?
早期民族音樂學者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參考的答案。
事情是這樣的,十九世紀歐洲的民族音樂學者想找出音樂這檔事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因此基於多個不同的出發點,得到了不同的假設。根據德國民族學者畢歇爾、梅森、德索以及恩格斯等社會學與歷史唯物論的觀點,產生了假設之一「勞動起源說」,他們認為「勞動創造了人類的一切」,而從字面上也可看出他們認為「勞動」可能是導致音樂出現的起源之一。
不過,勞動起源說一直到 1940 年代柏林學派學者 Curt Sachs (1881 – 1959)的著作《比較音樂學》(Vergleichende Musikwissenschaft)中,才有更進一步的討論;勞動起源說認為,以集體勞動中的固定且反覆的節奏,搭配呼喊、吆喝或是吟唱來減少身體上的疲勞感,這樣的工作模式是創造早期音樂的可能途徑與方法,如工作歌就是這個學說的具體表現。並且,將長時間的勞動,經由反覆的節奏轉化成一種間歇性運動,進而減少疲勞。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音樂與生活及工作是不可分割的
儘管今天勞動起源說已不是在音樂起源上主要的論點,但也因為曾有過這樣的假設,之後在其他研究領域的努力下,才能有了新的證據以及看法。
現代人經常喜歡在運動時聽音樂的習慣,和前面提到的勞動起源說有些類似,節奏減輕了運動時的疲勞感。而在運動方面,Costas Karageorghis 的研究認為,聆聽音樂中的節奏,影響了肌力訓練者在訓練過程中的專注與及疲勞程度,特別是在重視節奏的專項運動或是輔助訓練中,音樂中節奏的快慢也多少影響了訓練者的訓練成果,這與運動心理學中所說的游離思維(dissociation thinking)以及早期民族學以及比較音樂學者的看法非常接近。
儘管如此,許多不喜歡進行進行重量訓練的運動者,期望藉由瘦身操中的舞蹈來達到瘦身的效果,也有很多人是為了運動而去跳舞的初學者,在身體關節活動度或是肌肉控制能力不佳的情況下,沒辦法跟上節奏。在一味要求運動效果下,對拍點以及動作一致的強烈要求,容易造成在動作上的趕拍,導致其與下一個動作之間相隔的時間較短。這時,身體就需要更多能量,來進行相較於原有節奏較快的速度,來完成下一個在準確拍點上的指定動作。
但如果運動時的動作對不上音樂的拍子呢?會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或是損傷?
確實,身體為了要跟上音樂的拍子需要更多能量來完成動作,但並不會直接讓關節受損,而是更多肌肉部位的徵召與使用。
換句話說,若是原本肌力與體能就不足的狀態下,即便是基於勞動起源提到的,以集體節奏來減緩疲勞的方式進行運動,長期下來仍然會造成身體的疲勞或受傷的喔。身體的疲勞程度與節奏雖然有些許關聯,但是關節損傷與勞/運動時的節奏並沒有關連,而是與肌力、體能以及舞蹈動作的編排有直接關聯。
勞動起源說中,也沒有提及如果拍子不穩或是趕拍拖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沒有認為不按照節奏進行的身體活動會導致某關節因此受損,也不認為與節奏不相符合的動作會增加身體太大負擔。所以,音樂中的節奏會稍微影響運動表現,但是運動如果不對拍子也不會直接對關節產生影響的囉。
而且,對於拍點以及節奏規整化的舞蹈要求,也並非是世界上所有舞蹈的一致標準。在世界各地許多傳統文化的音樂當中,常見以歌、舞、樂三者共同表現的型態,如中、韓、日等地的傳統音樂,在這些傳統音樂中,仍有部分並不指示明顯的節奏,或是以散拍的方式進行,在動作變化上也不如當代舞蹈中來得快速,或是不要求舞者做到非常精準的節奏對應,這樣的表現方式實際上是由於各民族對於舞蹈的功能性以及文化意義所產生的美學標準而有所不同的,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樂舞表現當中也都是相當常見的。
民族音樂學者長期以來針對不同民族的音樂進行研究,帶來的其實是我們能夠跳脫習以為常的審美觀,用不同的視角欣賞不一樣的樂舞,擴大我們的視野。大家在下次跳舞或是出門運動前,也不妨多思考一下,與我們相近的其他民族,在傳統上是如何看待音樂與舞蹈、音樂與運動之間的關係。
本文同步刊載於:民族音樂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