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大家好!很快地又到了星期日晚上的時間了,各位讀者準備好收看冷知識增加自己的冷力冷指數冷功力了嗎?在這裡派翠克要向各位讀者說聲抱歉,因為前些日子工作比較忙碌的緣故,上一次為各位讀者推出冷知識已經是好一陣子前的事了。
今天又為各位讀者介紹的是社群軟體「Line」的冷知識,作為在亞洲非常受到歡迎的社群 app , Line 於2016年(堂堂邁入五週年!)在全球已經擁有六億人口的註冊用戶,並且每個月都有兩億兩千萬人頻繁地使用著。但再怎麼樣用這些冷冰冰的數字向各位讀者解釋 Line 的受歡迎程度,各位讀者應該早就從日常生活中鋪天蓋地無處不在的 Line 使用者親朋好友中看出端倪了,就連政府機關現在都以使用 Line 與民眾拉近距離而驕傲著,更不用說許多公務人員與公司員工在下班之後都仍然被 Line 這緊箍咒綁得死死的了, Line 也成為許多長官老闆下班後繼續奴役員工交代工作的利器。但歐洲已經有國家宣佈使用這類通訊軟體變相讓員工加班其實違反勞動法規。
但各位讀者有沒有想過, Line 當初到底怎麼誕生在這世界上的呢?我們可能許多人都熟知 Facebook 的誕生由來是因為馬克當初在哈佛求學時方便讓同一校園中的學生認識彼此留下聯絡方式,但 Line 作為一個即時通訊軟體有著什麼樣的歷史呢?
很多讀者可能都知道 Line 是韓國最大的網路公司 NAVER ,在日本成立且百分之百持有股份的子公司「 LINE 株式会社」所開發的(還記得 Line 剛推出時,在台灣有許多人熱烈討論著 Line 到底是韓國人還是日本人做的嗎?台灣人的民族主義與愛國心巧妙地出現於選擇即時通訊軟體上,並且對這兩個不同國家的產物分別有著對應的愛恨情仇),且讓我們把時序拉回 311 大地震時的日本。
許多讀者對於那場東日本大震災應該都記憶猶新(派翠克當時人在台大醫院就診,只記得一瞬間所有的病患、家屬與醫護人員全部都擠在高高在上連接著天花板的電視下方,那個畫面應該是怎麼樣都無法忘記),在地震結束後幾乎所有的通訊方式都發生了問題(日本人就連大地震過後都井然有序地於公用電話亭外排隊的畫面更是佔據腦海好長一段時間)、建築物們發生嚴重損害,道路坍方、交通中斷的情況更是難以想像。雖然手機還是能夠打電話,但說話說到一半常常訊號過差,無法聽到對方在說些什麼。 LINE 株式会社的員工發現在這種情形下不知道為什麼網路連線情形比手機通話品質要穩定得多。於是他們開始著手開發一款應用程式( app ),可以讓智慧型手機、平板與電腦上,都能透過網路連線使用免費的即時訊息、留言與通話功能。
但如同Facebook的最初設計發想,其實Line最初的開發也是針對日本在公司內部員工之間的聯繫管道而努力,但最後還是朝著針對社會大眾用戶開放的道路前進。「那為什麼當初會取名叫做Line呢?」讀者妙麗發問惹。就是同樣當初在東日本大震災過後,日本人井然有序在公用電話亭外排隊打電話的畫面,給了 LINE 株式会社的員工靈感:總是在排隊(line up)與那長長的隊伍(long line),最後這款傾全公司之力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在 2011 年六月就此誕生了,這就是最初 Line 這通訊軟體當初誕生的史話。
介紹完 Line 的誕生史話之後,文初說到今日 Line 在台灣被許多老闆用來變相要求員工加班的情形屢見不鮮,在台灣雖然還沒有正式判決給出類似歐洲勞動法規的結果,但台灣勞動部也明確指出「老闆在下班時間以即時通訊軟體要求員工工作,將計入工時,雇主須給加班費。對於加班工時認定,勞動部主張,要以有工作事實為準,加班工時由勞工提報,原則上將以老闆交付工作的時間起算,至員工回報成果,認定該時段為加班工時」。即時通訊軟體出現後,不止大量影響著我們的私領域生活,更在當代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兩者交互作用下巧妙影響了我們的公領域與工作領域,各位讀者實在不可不慎。
今天的冷知識就介紹到這裡了,不知道各位讀者對於這個你每天已經用到爛用到炸甚至 24 小時一週七天完全都沈浸其中的即時通訊軟體有更深的認識了嗎?除了每天的聊天與交換新知生活大小事之外,不妨也透過 Line 來分享這篇冷知識讓更多人知道 Line 的誕生史話吧~
各位讀者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