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大家聽到「寺」就會想到佛教的宗教場所,例如「龍山寺」、「善導寺」(延伸閱讀:善導寺為什麼叫善導寺),但你知道嗎?古代的「寺」不一定是指「佛寺」喔!

「寺」在中國最早是指政府官員的衙署,如《說文解字》:「寺,廷也。」就指明了它政府機構的性質。
秦漢時期,朝廷的官僚系統是以「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或許有讀者會回答:王、公、侯)下設「九卿」:太常 、光祿勛、衛尉 、宗正、太僕、廷尉、大鴻臚、大司農、少府(不同時期有若干變動),而九卿的官署便稱為「寺」,如:「光祿寺」、「鴻臚寺」。

到了唐宋時期,「寺」仍在朝廷的編制之中,如《新唐書》:「其官司之別,曰省、曰臺、曰寺、曰監、曰衛、曰府,各統其屬,以分職定位。」
雖然後代官制多有沿革,但「寺」這樣的單位到了清朝結束才消失;知名中國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主角甄嬛的父親甄遠道的官職就被設定為「大理寺少卿」。
說了這麼多,那為什麼本來是政府單位的「寺」會變成佛教的宗教場所呢?這就要回顧中國佛教史的發端啦。

關於佛教如何傳入中國,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白馬馱經」的故事:東漢明帝因為夜夢金人,大臣認定這和傳說中西方的「佛」有關(是說古代人腦補的功力也蠻強的);而後漢明帝遣人西行求法,途中遇到兩位西域僧人攝摩騰、竺法蘭,正以白馬載著四十二章經東行傳道,於是便將他們迎入洛陽,暫時安置在鴻臚寺中。

後來漢明帝特別建造了新的建築物供兩僧弘揚佛法,沿用鴻臚寺之名稱之為「寺」,而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便命名為「白馬寺」;隨著佛教在中國逐漸傳開,陸續新建的佛教建築也就跟著以「寺」為名了。
「全國最大的佛法傳播中心上線啦!」

說了這麼多,你知道「寺」除了指官署、廟宇等硬體建築以外,也可以指人嗎?在中國古代,「寺」也有「宦官」的意涵,如「寺人」、「閹寺」都是比「公公」還要古老的名稱喔!



每日一冷,我們明天見!
[Mr. Nam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