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理論的八部合音

Posted by

哈囉,又是週二南島日時光。這兩天張信哲帶著台東縣桃源國小學生前往中國參加我是歌手的新聞想必也吸引了我們部分讀者的目光,不只是年過四十的張信哲皮膚光滑得不科學(喂),這群布農族孩子在節目上所演出的八部合音也讓人震懾得不可思議啊!

說到八部合音,也許有些人懵懵懂懂,是八個聲部?八個音階?還是八個人合唱?而為什麼布農族特有的八部合音如此知名?不僅被譽為世界音樂的瑰寶,甚至還改寫了音樂發展史?

現在就讓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八部合音吧!

台東海端鄉步ㄌㄨㄛ
台東海端鄉加拿部落布農族人與其小米收穫

所謂八部合音,布農族語為「Pasibutbut」,漢語意為「祈禱小米豐收歌」,傳統上在一到三月的小米季節播種前吟唱。關於這首歌的由來,根據口述歷史來看,主要是布農族人當初模仿在山林間所聽到的自然之聲(溪水、風雨、蟲聲鳥鳴)模仿吟唱而來。對布農族人而言,虔誠的歌聲可以得到上天的祝福,穀物也能因此而豐收,因此不僅在吟唱時用盡全心,整個小米播種前的儀式也充滿許多象徵和禁忌。

而這首「Pasibutbut」,不僅沒有歌詞只有音調,在歌曲一開始時其實只有四個聲部,分別為「mabungbung」、「maidadu」、「mandaza」、「mahosnga­s」,起先以最低音的聲部歌者開始吟唱,其他聲部漸以三度、五度、八度的音程吟唱回應,而當所有聲部反覆升高吟唱到某一個層次時,便會出現八個不同的音階─

等等,八個音階?南島日你有沒有搞錯啊?Do Re Mi Fa So La Si只有七個啊,怎麼會有八個?這八部合音不科學啊?!

不,這首遠古便流傳下來的歌謠與歌唱方式其實是非常科學的,並且也經過了現代音樂的科學研究,證實在演唱「Pasibutbut」時,會出現五度以上的泛音,這樣的泛音和聲方式與我們平時所熟悉的Do Re Mi系統並不一樣,因此也就有超越音階的音調了。

如果你跟不諳樂理的南島日一樣覺得以上的說明實在太複雜,讓我引用在討論這個主題時我們Mr. Friday的話─

『從理工角度來說,在1和2之間有幾個數?答案是無限多個。同理,在Do和Re之間有幾個音?答案也是無限多個。』這樣說來,是不是有些能理解了呢?也許Do Re Mi系統與自然泛音系統大概就像是不同星系的概念吧!

而也正是因為「Pasibutbut」是這樣一個超越了傳統樂理概念的音樂,在1952年為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發現、紀錄並遞交聯合國文教組織發表後,震驚了世界的音樂學者。因為這樣的繁複的古老合聲演唱方式打破了既有的「由單音再到複音而後才有和聲」的音樂起源說,動搖了音樂發展史的研究領域呢。

難怪張信哲要說五線譜只有七個音,布農族人卻可以唱出超越理論的歌謠了啊!

話不多說,你也一起來聽南島日寫稿時聽的天籟之音吧~

我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