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變態」嗎?
什麼?你說的是深夜暗巷,當暴露狂倏地扯開風衣,落單女子口中那聲尖叫的「變態」嗎?

哈哈,這的確是其中一種。不過,「變態」可不是只有負面的意思噢!
希望今天的介紹可以幫助你更加了解變態,消弭既有的刻板印象,讓社會更美好啦XD

生物學的「變態」
相信大家都知道自然界的「變態」(Metamorphosis),就是改變形態。生物在發育過程中通過細胞繁殖或分化的方式,改變生理形態或結構,像小孩長大成人的過程就是變態。所以站在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人-人-都-變-態-喔 XD。
至於像毛毛蟲變蝴蝶那樣有「結蛹」過程的,就稱為「完全變態」。(天氣冷用棉被把自己裹起來不算啦XD)

~~讀者A:「那整型『整組換掉』也算嗎?因為『面目全非』也算是『改變形態』呀!XD」
~~Miss Bird’s Day:「整型一般是藉由外力抽取(抽脂)、去除(鐳射激光、削骨)、置入填充物(隆鼻豐胸)等方式。若沒有造成細胞增生、分化,就不能算「變態」(科幻小說、電影的情節不在討論範圍內 XD)。」
好啦:D
講了那麼多,不曉得你猜到了沒,其實今天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心理學的「變態」喔!!
心理學的「變態」
心理學的「變態」又稱作「異常」,指的是脫離常態。這樣的患者在行為、思考、情緒反應模式與一般人不同,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會影響到生活,像大家比較常聽到的憂鬱症、躁鬱症(又稱二極症,躁症和鬱症呈現週期性的發作,心情落差的幅度極大)、焦慮症、恐慌症、人格分裂症、亞斯伯格症候群等等,因為患者超乎正常心理與生理的症狀表現,所以都被歸類在「變態心理」(不是在罵人!)的範疇內。
另外好萊塢很喜歡拿這類題材作為電影的主軸(像是電影「模仿遊戲 Imitation Game*註1」、「驚魂記 Psycho」等),由於演員的角色揣摩詮釋以及議題上的深入探討,也因此常常是奧斯卡的大熱門。
那麼,既然有別於常人,變態心理的病症就一定很可怕,需要敬而遠之嗎?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異常者,都會造成社會危險。「誤解」與「排斥」所造成的傷害,有時候更加傷人。
目前國際間有多項研究發現,右腦發達、高智商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等疾病。科學家懷疑天才與精神病之間的一線之隔,可能受特定基因DARPP-32所影響。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顯示,有2/3的研究對象遺傳到的DARPP-32版本類型,儘管可以加強大腦皮質的資訊處理,提升思考能力,增強記憶力,但相對在控制情緒的多巴安的分泌亢進,大腦杏仁核的灰質也較少,增加了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而「躁鬱之心」作者Kay R. Jamison教授的研究就指出,智商高的16歲男孩罹患躁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
在知道了天才與變態心理之間的聯結後,那你知道,愛因斯坦和愛迪生都曾經有學習障礙嗎?愛因斯坦小時候不會說話,而愛迪生則是有閱讀障礙。閱讀障礙可能無法組合字的圖形,或是閱讀時字的行列會跳動閃爍,縱使智商和常人無異,但是在生活與學習上還是會受到影響,不論是閱讀書報、電視或是看菜單、看板可能都需要周遭的人協助幫忙。


此外,近代像賈伯斯、比爾蓋茲和祖克伯這樣的名人也曾「被懷疑」是否屬於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簡稱 AS,屬於高功能自閉症),因為外界認為他們都符合亞斯具備高智商的特徵,不擅長社會交際、情感交流,優點是亞斯患者對事物具有異常高度的專注度,適合從事專業性、重複性高的工作。
因此許多在各領域上有優異表現,並受到大眾推崇的高智商份子,其實也都被歸納在「變態」的領域中。變態並不代表就是負面,所以下次當有人說你是「變態」的時候(對,王xx,我說的就是你 XD)請跟Miss Bird’s Day一樣驕傲、自豪,並且毫不猶豫地將這句話當作是誇獎吧!!~~~對,我就是英俊瀟傻風度翩翩才高八斗玉樹臨風….下略五百字的 變態 天才 XD

*註1:電影「模仿遊戲 Imitation Game」改編自電腦之父 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生平。獲得2015年奧斯卡殊榮的編劇 Graham Moore 在頒獎典禮上致詞時,鼓勵每個人珍惜並保持自己獨特,甚至是與別人格格不入的特質,別害怕與眾不同,有一天也有機會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Miss Bird’s Day也在此將這篇文章,獻給所有變態(不平凡)的大家!也許我們活在一個社會多數決的價值觀裡,但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路,相信會有機會發揮自己獨一無二的才能!
———————— 王xx(xx裡面沒有數字噢) 看到這就好的分隔線 —————————
跨文化的「變態」
變態同時也是色情用語,受到日本的影響,我們普遍對「變態」一詞的認知就是源自於日語的「変態」 (平假名 へんたい,羅馬發音 Hentai),也有人將字首的 H 直接縮寫來代表變態的含義。
根據米川明彥編著的「明治・大正・昭和の新語・流行語辭典」記錄,這是自從20世紀初 日本新興藝術派代表小說家之一的 舟橋聖一(ふなはし せいいち,1904-1976)於1955年在「朝日新聞」連載的小說「白色魔魚(白い魔魚)」中,率先使用了「H」一詞,自此「H」便開始蔚為流行用語,其具有色情、猥褻、討厭等含義。
在後來的ACG與AV界,也有性交、18禁等意思~~所以要是看到頁面有H漫、H文..等字樣.,好孩子就可以退出視窗,準備回去洗洗睡囉!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Miss Bird’s Day]
資料來源
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WAIS (韋氏智力測驗,英文版測試題目)
心理學導論(第二版):韋克斯勒智力量表与離差智商,黄希庭 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研究發現:聰明基因可能增加精神分裂風險」,新華網,2007年02月17日
「天才較容易罹患精神分裂!」,劉運 著,台灣醒報,2012年06月05日
亞斯伯格成人量表(中文測試題目)
VoiceTube:「模仿遊戲」奧斯卡最佳編劇:別害怕與眾不同 (Lady Gaga, Graham Moore, NPH in Underwear = Oscars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