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在韓劇韓影韓綜韓音,以及去東大門補貨風潮的影響下,去韓國觀光幾乎成為全民運動。但讀者們有沒有發現在韓國掃貨以及掃各種家電時,很多電風扇上都寫著「此產品有導致失溫及窒息風險」的標語呢?
沒錯,今天冷知識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新七大武器之首)恐怖殺人電風扇,這個在韓國流傳已久的都市傳說,恐怖(?)程度堪稱不下台灣的X衣小Y孩。
許多韓國人認為在密閉空間內吹電風扇是件絕對危險,甚至致命的行為。而在1973年7月9日發生著名的「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更是將這種都市傳說恐慌推至最高峰。不只老年人對此深信不疑,就連較為中年或年輕一輩的韓國人都在每年夏天熱烈地討論與散播這項恐慌。小編為此特地請已經韓國好媳婦的多年好友展開一項小小問卷調查,發現大約20個受訪對象中所有人都聽過這項都市傳說,其中過半(當中不乏大學生)都確信無疑。
到底為什麼韓國人篤信這看似荒唐的都市傳說呢?其具體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已不可考,但在1920到30年代之間,當電風扇首次被引進韓國時,電風扇就已經跟「中暑、窒息、失溫、臉部癱瘓、痲痹」等等症狀的聯想分不開了。看到這裡各位讀者是不是已經想到當攝影首次被介紹到清末的中國時,當時人們對這門新技術的恐懼(照相時的閃光燈會把人類的靈魂吸進去,讓人永世不得超生)是不是也如出一轍呢?
最早關於密閉空間內使用電風扇可能造成危險的報導,據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鍾樂偉出版的《韓瘋──讓世人瘋狂的韓國現象》一書中提到:「在1927年7月31日的韓國《中外日報》中,更有一篇關於「扇風機病」的報導。報導指出,使用電風扇時,由於電風扇吹向正面,會產生真空效應,氣流會抽走身邊附近氧氣供應,會使人出現有害反應,包括噁心、窒息與面部麻痺。 這種對於電風扇的恐懼一直在韓國民間不分老幼存在著,最後這種迷信終於在1973年「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看似得到了確認:1973年7月9日,韓國報紙報導了一單密室死亡個案,當中,一名20歲的韓國男子發現倒臥於一間密室之中,房間的門和窗都關閉了,只有兩部正在運作中的電風扇。事件牽起了社會對電風扇的大恐慌,蔓延全國,絕大多數人都相信這種因電風扇導致死亡的說法。其後每年夏天,在韓國媒體上都曾報導過有關在密室中發現電風扇死亡的意外,例如在1990年至2004年間,就有10單關於這類死亡事件的城市傳聞。 」在韓國曾經也流傳著這項都市傳說的陰謀論,恐怖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其實是韓國政府在1970年代能源危機發生時,為了讓民間用電量下降所想出來的宣傳方法,但由於早在1927年就有相關報導出現,這項陰謀論最後也不攻自破。
但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想,就算恐怖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真的是都市傳說好了,那在密室內開電風扇究竟會不會有危險呢?這種恐懼會不會是其來有自?危險背後有科學或醫學根據嗎?醫學界的確對於電風扇可能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展開了長期不斷的研究與辯論。
在密室電風扇可能造成的危險(中暑、失溫、窒息)中,最有可能發生的要算得上是中暑了。以下列出三種許多人在提到這項都市傳說時可能的論述依據:
- 中暑:氣流移動會造成人類體表的汗水蒸發,進而冷卻人體。但如果人體周圍的溫度高於體溫,再藉由電風扇源源不斷地把較熱的氣流吹向人體,這時候體表汗水雖然蒸發了,體溫卻會不斷上升,最後造成了中暑現象。美國環保署甚至發過一項聲明,呼籲人們不要在室溫超過攝氏32度的密閉室內使用電風扇,除非確定室外低於攝氏32度,且室內至少有一扇窗戶是打開的。
- 失溫:相對於中暑,失溫則是人體自身的體溫調節功能失常,使得人體處於過低的體溫中。當夜晚來臨或人體處於睡眠狀態時,體內的新陳代謝機制會趨緩下來,讓人體對於溫度變化變得更敏感,對於外界溫度變化的應對能力同時也下降了。如上所述,電風扇在室內造成的氣流移動會讓體溫下降,因此我們吹電風扇時覺得非常涼快,但許多人認為長期暴露在這種現象下,人體會有失溫風險。但至今仍然沒有科學研究指出這個機制讓體溫下降的程度會造成失溫現象。事實上也沒有多少人會一直久開著電風扇直到出現失溫現象,況且失溫造成的死亡,通常體溫要下降到攝氏30度以下時才會發生(人類正常體溫是攝氏36.5到37.5度),考量到要吹多大隻的電風扇以及要吹多久,人類體溫才會降到30度以下,這項恐慌實是不攻自破了。
- 窒息:許多人認為密室內的電風扇會造成人體二氧化碳中毒進而窒息。的確,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濃度遠高於氧氣,再加上在密閉內的空間中無法補充氧氣,電風扇卻不斷讓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在密閉空間內循環,更是危險。但實際上絕少有空間是真的密閉的,完全密閉的空間除了在實驗室以外的地方出現機率非常低,事實上氧氣補充無時無刻都在進行中。大家很擔心的理論上高濃度二氧化碳事實上也不太可能發生,因為電風扇在循環氣流時,同時也把人體附近呼出的高濃度二氧化碳較為平均地循環至房間各個角落,並不會有人體不斷被高濃度二氧化碳包圍籠罩的情形發生(大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睡覺時不自覺放的屁不會把自己臭死或毒死吧)。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又有疑問,既然恐怖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的科學及醫學根據如此薄弱,為什麼韓國人還對此信之不疑呢?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醫學社會學教授Shelly Adler提出了一項觀察:同一項生物事實在不同的社會或文化脈絡中會形成不同的生物解讀,同時在不同的地區對人們造成不同的「影響」。因為即使是生物學這樣看似有深厚科學基礎支持的學門,都會在不同地區出現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說,如果你堅信某項東西真的能傷害你,那這種堅信或許會形成事實,我們在各種安慰劑效應中都知道這種心理影響生理可能帶來的影響。
另一項可能性是媒體的貢獻,時至2015年,各位讀者應該都有感於媒體的嗜血、樂於過度渲染。當社會上發生了意外或因病死亡的案例,媒體不斷專注於報導這些往生者的房間內都有開著的電風扇,而選擇性忽略這些人可能有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等等病史。藉由造成這種社會的集體恐慌,讓人們對這類報導更有興趣,最後獲得高點擊率、收視率,進而取得廣告收入。我們作為閱聽人,要不要繼續這樣對任何媒體豢養給我們的東西都囫圇吞棗,不加思索全部放進小腦袋瓜呢?這就有待各位讀者的智慧了~
今天對於恐怖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的冷知識就介紹到這裡,各位讀者有沒有覺得對於韓國又多了一點認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