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Gaydar這回事!?

Posted by

各位讀者大家好!今天的每日一冷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在江湖(?)上傳聞已久的一種人類神秘第六感:Gaydar。想必各位讀者同時也聽過樟艾翎與蒣炙蘑(?)在民國初年時攜手寫下的名言:「Gaydar就像鬼一樣,相信的人多,親身經歷的卻很少。」

 

03GRAYMATTER-articleLarge-v4

 

看到兩位(當然無法144變的)愛情教主寫下的千古名言之後,各位讀者可能還是一頭霧水:「那到底什麼是Gaydar呢?」其實這個字是單字Gay與Radar融合後創造出的口語詞彙,指的是一種能夠分辨出他人的性傾向究竟是同性戀、雙性戀或異性戀的能力。通常這類能力的判斷依據來自於對於LGBT社群的刻板印象,準確性也可想而知。更不用說Gaydar在日常生活中被討論到時,多半是被用來指稱男同性戀(而並非女同性戀或其他LGBTQIA分類)的壓倒性不平衡分佈。

 

gaydar__1253454635_4006

 

至於實際判斷方法到底有幾種,可能數都數不清,講起來真有數兆匹布那麼長。話雖如此,依照刻板印象的不同仍然能夠粗略分為以下幾類:社交生活中的行為模式或肢體動作、使用的詞彙語言、說話時聲音的粗細高低、愛不愛乾淨、職業與習慣或時尚度等等、習慣打破性別角色、身材高矮胖瘦與臉型臉部肌肉等等。

 

gaydar

 

 

除此之外,Gaydar也有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現,例如小編的美國女性友人很堅持她有Gaydar,但她用的方法毋寧是一種負面排除法,燃燒自己造福他人(?)的概念。她個人的Gaydar運作方式是「她至今28歲(太心酸,連年齡都被出賣)的人生中,會讓她有動心感覺的男人們從來沒有一個是同性戀。換句話說雖然她無法直接說出哪位男性屬於LGBT社群,但一旦讓她喜歡上,就肯定能用負面排除法解答是異性戀男性。」用這個方法,她宣稱屢試屢中從來沒有失敗過。

 

2408neopnk-w800h800z1-36294-yes-your-gaydar-is-accurate__05773_zoom

 

說到這裡,各位讀者應該已經感受到Gaydar這東西根本就像小時候三媽三嬸三婆三姨三姐三嫂三姑三妹(打到這彷彿可以聞到臭豆腐味,肚子都餓了)恐嚇大家手不要指月亮或晚上不要剪指甲等可以一笑置之不必深究的鄉野奇譚級論述,但有沒有方法讓我們能更了解Gaydar呢?

 

gaydarsticker

 

在2015年7月出版的「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中有一篇論文「Inferences About Sexual Orientation: The Roles of Stereotypes, Faces, and The Gaydar Myth」,當中來自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學者科學家幫了大家一個忙,他們這次的實驗要來破除Gaydar中堪稱大宗的臉部判斷法迷思(許多宣稱有此種類Gaydar的人都說他們光看一個人的臉就知道這個人是同性戀、雙性戀或異性戀)。

 

anigif_enhanced-18678-1402432771-1

 

科學家先招集一群自願者(非實驗參與者),這些自願者當中有同性戀、異性戀也有雙性戀,讓他們評選出某些論述(例如:他喜歡逛街購物、他喜歡看書、他喜歡打籃球、他喜歡打電腦、他很宅等等),再將這些論述與55位異性戀男性與50位同性戀男性的臉部照片隨機配對(一張照片下方配一則論述)。接著實驗開始進行,每位實驗參與者將會被要求分辨這已經各被分配一則論述的105張照片,究竟當中出現的男性面孔屬於異性戀還是同性戀。

 

(僅為參考圖片,並非實驗中使用者)

114

 

 

 

 

不意外地,實驗結果發現一旦某張照片被分配到的論述屬於社會刻板印象中的同性戀,實驗參與者有更高的機會分辨該照片中的男性為同性戀。至於照片中的男性究竟長相如何則完全不重要,實驗參與者把異性戀男性照片指認為同性戀男性的比例遠高於將同性戀男性照片指認為同性戀男性的次數。因此得到了所謂的Gaydar與刻板印象的關聯性。

 

terrible-gaydar-confession-ecard-someecards

 

但科學家們還進行了另一個有趣的小小實驗,在上述的實驗開始之前,科學家們找了另一批完全不同的實驗參加者,請他們評選每一張照片的品質(他們在實驗開始之前已經被告知每張照片中的男性分別屬於異性戀或同性戀),最後發現只要是實驗參加者知道是同性戀男性面孔的照片,完全都被實驗參加者指認為擁有較高照片品質。而在前述的第一個隨機配對論述與照片的實驗中,科學家也發現只要照片的品質較高,被指認為同性戀的機率也大大提升。

 

18k1sdio8sk2tjpg

 

最後這個實驗招集了233位大學部學生,將他們分為三個小組:第一個小組被告知Gaydar是真有其事,在科學上完全站得住腳。第二個小組則是被告知Gaydar只是個刻板印象。最後一組則沒有被研究人員告知任何資訊。接著這三組人被帶往進行上述第一個照片論述隨機配對的實驗,這次新增了「看不出來/不知道」的選項。

 

gaydar

 

被告知Gaydar乃真有其事的第一組,在三組裡面最頻繁使用他們的Gaydar,也非常相信自己擁有的Gaydar力量與準確性,幾乎沒有人選「看不出來/不知道」。被告知Gaydar只是刻板印象的第二組則幾乎沒有人宣稱自己有Gaydar或自己在實驗中使用Gaydar,非常高比例的第二組參與者選擇了「看不出來/不知道」。實驗發現一旦被告知Gaydar是真的的人們,立刻就開始沒有後顧之憂地大膽使用起來。

 

gaydar (2)

 

看完這個實驗應該有非常多讀者白眼又再度翻到幽門去,心想這東西我早就知道是刻板印象了,還用得著科學家們花那麼多心血跟時間招集那麼多人力去做嗎?但這就是科學精神呀!!!!!有時候Gaydar聽起來好像煞有其事,真有那麼點道理,但99.99999999999%的機會是連自己事後想想都覺得荒謬可笑。儘管這個實驗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也不是關於什麼驚天動地值得拿諾貝爾獎的研究,但這的確讓我們再度反省了刻板印象在現今社會的無孔不入,以及我們如何被滲透而不自知。

 

2014-04-28-gaydar

 

無獨有偶地,除了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學者科學家致力於破除Gaydar迷思之外,美國記者David Thorpe則因為自身的成長經驗,想透過Gaydar中另一個判斷法大宗的「說話方式與音調」來探討刻板印象與Gaydar間的關係:到底怎樣的說話方式看起來很gay?怎樣的音調音質聽起來很gay?還是這又是另一個社會大眾的偏見?Thorpe除了與許多知名男女同性戀訪談聽聽他們的經驗談之外,也找到語言學家與語言治療師,討論是否真有「gay voice」,如果有的話,那起源究竟為何?男同志說話是不是真的有公式化放諸四海皆準的發音部位、方式、音調高低、抑揚頓挫等等。而具有前述這些特色的說話方式,又是經歷如何的歷史演變,被社會認為是不夠man的、沒有男子氣概而被排擠唾棄的。最後這些訪談拍成了紀錄片「Do I Sound Gay?」(小編有幸在美國已經看過了這部紀錄片,但現在在youtube只要付費也是可以線上觀看的。當中學者提出一個有趣但尚待更多科學證據與研究支持的理論:gay voice的成因可能來自於男性在成長過程中與女性有較多的互動,更常暴露在女性較多的環境中也更常聽女性說話,最後不自覺地模仿了女性的發音方式與音調。)

 

預告:

 

最後小編也要提醒大家,不必再因為誰跟我們不一樣就覺得他們應該被差別對待。因為每一種愛都是平等的,最終Love wins!在這邊同時放上marriage equality(婚姻平權)今年六月在美國通過時youtube官方製作的#ProudToLove影片。

(是的!Love wins就是每日一冷的官方agenda, or whatever you wanna call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