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

Posted by

你知道嗎?【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
#本日冷知識1028

這幾年,隨著原住民意識的興起,獲得正名的原住民族也愈來愈多。
相信這可能對目前是國高中生的讀者來說是個困擾,到底那麼多族要幹嘛啊??
現在有十六族我根本記不起來哪一族是哪一族啊!!

 

圖片來源:http://chun2013.blogspot.tw/2014/09/16.html

甚至有人會說:「阿不就是為了搶資源,還不一樣都是原住民!」

去年初,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這兩族通過了原住民委員會的認證得到了正名。

其實用「新增」這個詞並不是很正確,就像「地理大發現」並不是美洲被發現,所以現在被改為「大航海時代」一樣,這兩族原住民從很久以前就生活在今天高雄市娜瑪夏區和桃源區這兩處,只是在以前都被劃在鄒族內罷了。

那又是怎麼突然「跑出來」的呢?

這就得回推到日治時期,由於住在這兩地的原住民他們在衣著和習俗上被認為和住在阿里山的曹族十分類似,雖然語言上相差極大,但仍然被認為是曹族的一支;阿里山的稱作「北曹」而南部的則稱作「南曹」。

奇怪了,如果他們覺得自己不一樣,怎麼那時候不抗議呢??

是這樣的……,其實原住民和漢人對於族群的想像是非常不同的,原住民早期只有「社」的概念,就是部落來劃分你我,即使語言相通但部落不同還是很有可能是敵人的。

也因此,在日治時期「族群」的觀念引進以後,拉阿魯哇和卡那卡那富才認知或是被灌輸他們是拉阿魯哇社的曹族人、以及卡那卡那富社的曹族人,和阿里山曹族幾乎沒有接觸的這兩族,也就這樣相安無事一直認同自己是曹族。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了戰後曹族被更名成鄒族而有了改變,「鄒族」的概念專指阿里山鄒族為主的文化,這對住在高雄這兩地區的原來的「南曹人」感到十分困惑;又加上在1993年時,「北鄒」阿里山鄒族、「南鄒」拉阿魯哇鄒族及卡那卡那富鄒族一同被邀請到國家戲劇院表演他們的傳統祭典時,這才發現。

「什麼!?我們語言幾乎不通阿!祭典有不一樣那我們還可以都算是鄒族嗎?」

從此,南鄒的這兩社就開始推動正名運動,他們認為雖然自己在文化上確實和鄒族有點類似,但是拉阿魯哇有自己的「貝神祭」,卡那卡那富也有自己的獨特的「河祭」,這都和「北鄒」有很大的不同囉;而在2009年發生的八八風災,受創嚴重娜瑪夏區與桃源區正好就是這兩族世居之地,也更加使得他們想要正名以慰祖靈的心情愈來愈深,終於在2014年獲得正名。

卡那卡那富 拉阿魯哇
鄒

其實從圖片也可以看出來三族確實不太一樣。

說到這裡,可能還是會有讀者覺得,不是都差不多嗎?

可以換個角度想,如果今天身為漢人的你跟我,去到外國一直被認為是日本人或是韓國人,心裡面是不是多少會嘀咕:「雖然我們膚色很像,可是我就不是日本人/韓國人阿!!!!!!!!!!!」。

 

 

沒錯,如果今天你是這兩族的人,而且也很清楚自己在許多地方就和鄒族有些不同,是不是也希望別人用正確的名稱稱呼你呢??

當然在正名之後,並不是說他們就此與鄒族便一刀兩斷、從此老死不相往來。族群的邊界本來就不是可以清楚的截然劃定,而是在持續的接觸、互動與對比的過程中映照出來的。除了與鄒族的關係之外,因為他們的居住地也鄰近布農族的分佈範圍,有些語言、歌曲等等文化面向也都是相互影響來的。

也就是說,或許正名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要懂得尊重當地人認知他們自己是誰、擁有什麼樣的根源,不只是為了要應付學校考試背起來這些族名而已唷!

 

我們明天見啦:D

 

參考資料:

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 正名案過關 2014-05-09 TITV 原視新聞

苦等20年正名路 2新族樂分享喜悅 2014-06-27 TITV 原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