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航空的藍色狂想

Posted by

你知道嗎?【聯合航空的藍色狂想】
#本日冷知識1027

在今天的文章開始之前,要先確保你聽過下面這首曲子。

http://www.dailymotion.com/video/xetg19_fantasia-2000-rhapsody-in-blue_music

是的,這是美國作曲家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除了上面迪士尼《幻想曲2000》的版本之外,從日劇《交響情人夢》到先前介紹的《大亨小傳》,這首樂曲可以說是最常被流行娛樂拿來使用的經典曲目之一。不過,就算你不認識這首曲子也沒關係,因為今天,Mr. Friday將會不斷用《藍色狂想曲》洗腦各位。XD

對很多人來說,《藍色狂想曲》充滿了「美國」和「爵士樂」的形象。不過,你知道嗎?這首管弦樂曲對於美國人來說,可能還多了一分「飛行」的想像。為什麼呢?

maxresdefault

還記得每次登機的時候,伴隨著旅行的期待和不安的,是什麼樣的音樂嗎?

許多的航空公司,會選擇在起飛前的機艙,播放一些舒緩身心的輕音樂,來降低旅客對於飛行的恐懼感。同時,航空公司可能也會在這些音樂當中,加入自己國家的聲音元素,來象徵與眾不同的特色。像是長榮航空在旅客登機時,就會播放由「長榮交響樂團」所演奏的樂曲(小編記得有一些民謠,還有選自葛利格《皮爾金組曲》當中的「清晨」)。

而美國的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選擇的就是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作為機艙音樂。乘客在登機時,除了可以從音樂中感受到美國的文化特色,還能藉由爵士樂的旋律和節奏,振奮旅行前的心情。事實上,除了在機艙裡面,《藍色狂想曲》可以說是出現在所有和聯合航空有關的地方。

上面的短片,是聯合航空在2008年推出的形象廣告「海洋交響」。

再來,同樣也是2008年的形象廣告「心」。

又或是在2006年的形象廣告「龍」。這些廣告的共同點,就是不論當中的內容是什麼,都是在廣告中改編了《藍色狂想曲》。

聯合航空的藍色狂想,在行銷學的領域中,其實是「聲音行銷」相當有名的例子。正因為廣告中不斷地出現《藍色狂想曲》的旋律,加深了音樂和品牌之間的聯想。到了今天,有許多的美國人只要一聽到這首音樂,就會聯想到聯合航空。甚至,還有人認為這首《藍色狂想曲》是專門為聯合航空所創作的廣告配樂。

下面再分享聯合航空2007年的形象廣告「玫瑰」。

其實,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在西元1924年就已經被爵士樂團首演,後來在1946年,經過美國作曲家葛羅菲的改編,才變成我們今天經常聽到的鋼琴和管弦樂團合奏的版本。

而到了1976年的時候,據說聯合航空以五十萬美金(相當於今天的2,072,222美金)向蓋希文的基金會購買了《藍色狂想曲》的使用權。聯合航空並且從1987年開始,以三十萬的年費投入公播版權,將這首曲子的旋律置入在聯合航空的形象廣告當中。

你知道嗎?蓋希文是音樂史上最吸金的作曲家,這也許和他生活在一個講求著作權的時代,有很大的關係。而下面的影片,就是1988年,以電子樂器改編《藍色狂想曲》為主題的聯合航空形象廣告。

既然航空公司都在這首曲子上砸了這麼多錢,當然要把它運用得透徹一點,並且要讓觀眾「聽」出品牌和音樂之間的關聯性。因此,除了電視廣告之外,和航空業者有最直接關係的影音呈現,就是飛機起飛之前,向旅客們播放的安全宣導影片了。

在去年,聯合航空推出了全新的安全宣導影片,而當中可以說是把《藍色狂想曲》運用得淋漓盡致。隨著場景的不同,背景音樂中的《藍色狂想曲》也出現了蘇格蘭、夏威夷、中國等不同地區的音樂特色。

總而言之,不管影片中的音樂如何變化,其實只要在最後的部分,伴隨品牌名稱讓觀眾聽出《藍色狂想曲》的旋律,就能達到「聲音行銷」的效果。而不論是機艙音樂、形象廣告或是安全宣導影片,透過《藍色狂想曲》的包裝,也讓聯合航空成功地將品牌打入消費者的耳中。

在2010年的時候,聯合航空和大陸航空合併,原本的鬱金香標誌變成了今天的地球儀。然而,《藍色狂想曲》的形象對於聯合航空實在太過重要,因此兩間航空公司的高層都同意,不須撤換這首樂曲並沿用它所帶來的意義。可見,聲音的印象有時候比起視覺圖像,還來得強而有力。

最後,再來分享一個彩蛋

2013年的時候,聯合航空推出了上面這支廣告,來告訴大家他們的標語改了。「Fly the Friendly Skies」其實是聯合航空1965年的標語,經果幾番更動,在2013年又改回了這句話。而廣告中同樣也使用了《藍色狂想曲》的元素(非常明顯),向觀眾展現始終如一的企業態度。

不過,你知道嗎?在這支廣告中,和《藍色狂想曲》一樣重要的口白、標語和品牌名稱,其實出自美國男星麥特.戴蒙之口。

也許,一個能夠在火星上種出馬鈴薯、並且讓美國三番兩次花大錢去拯救的人才,才是聯合航空最可靠的「飛行夥伴」吧!

[Mr. Friday]

1386910002-0